孫博 太原廣播電視臺
傳播技術、手段、工具、平臺的層出不窮和發展迭代使得媒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僅去年一年,“人工智能主持人”“AI虛擬主播”“寫稿機器人”“機器人記者”紛紛上線,媒介傳播方式和技術的驚人發展給傳統編輯記者敲響警鐘。編輯人員可以說是傳統媒體“頭腦”的重要支撐,傳統媒體編輯人員必須融入到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節奏中來,立足崗位謀求成長,可著力在以下幾個關鍵點上提升工作能力。
對于融媒改革中的傳統媒體來說,無論技術跟不跟的上,看家本領必須要跟上,這就對編輯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編輯工作不再是局限于“編輯”二字,而是要朝著“1+N”式的全面編輯能力提升努力。“1”即傳統編輯必須具備的文字寫作、編排等基礎能力要求,不再贅述,下面談談“N”所指的幾方面重點能力。
其一,策劃及采訪能力。新媒體時代,編輯人員在本職編輯工作之外,還應具備較強的策劃及采訪能力。從策劃來說,為使得產品展現更好地效果,編輯必須與記者在采訪拍攝前進行必要的產品策劃與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采訪計劃,創新新聞的敘事語言和敘事策略,避免機械的、因循守舊的新聞生產方式,角色配合、通力合作,引導記者的有效采訪,將新聞產品設計的更加具有價值性、新穎性、可看性,為保證采訪工作質量奠定基礎。從強化采訪能力來說,就是要在有效時間、版面內,最大程度地挖掘有效信息和關鍵點,確保所獲資料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完成對采集到的采訪內容的再挖掘和整理,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將采訪到的內容精準的傳播出去。
其二,受眾分析能力,包含數據的收集、加工及分析能力。大數據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媒介生產也不例外,在這種時代背景影響下,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之中。傳統媒體編輯在新聞產品生產制作的各個步驟中,都要積極樹立起大數據思維理念,進行受眾分析、產品分析,以此指導新聞生產,提高創編能力。這是一種時代的必然,也是創新工作的體現。不斷提高的數據收集、加工、分析能力不僅能為新聞作品、節目欄目創新策劃提供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受眾的需求和特點也逐漸明晰,新聞生產更能切合目標受眾需求,避免走生產的彎路。但就目前來說,傳統媒體編輯人員在這一方面能力仍比較欠缺,傳統的生產方式與崗位分工以及人員的工作理念仍沒有跳出固化的圈圈,不少創新嘗試只是淺嘗輒止,對大數據的理解有偏差,常常走入內容與形式的主次顛倒誤區中,并沒有將這種理念有效運用并真正走入大數據時代的編輯模式中來。未來,傳統媒體編輯人員必須提升大數據利用和受眾分析能力,制作出目標受眾需要的,有影響力、吸引力的作品。
其三,深厚扎實的“融寫作”能力。文字寫作與編排是傳統編輯的基礎能力要求,新媒體時代要求編輯人員必須在這一基礎能力上培養起深厚扎實的“融寫作”能力。“融寫作”并不難理解,這是媒體融合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即使傳統媒體也不例外,傳統媒體快速的轉型之路,更要求其產品具有融媒特色,不少廣播電視臺已經構建起了新媒體中心和融媒體中心,一大部分新聞作品通過這些中心構建的新型平臺傳播和發布,或是以H5、短視頻等形式與受眾見面,這樣的新聞產品顯然不能使用一成不變的寫作與編排風格,編輯人員應基于新形勢下文字編輯工作表現出的特點,融合使用多種表達形式,根據產品內容和目標群體的不同豐富文字寫作的特色,凸顯新聞產品及欄目節目風格,提升新聞產品的吸引力。同時,針對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社會廣泛關注的突發事件或是發生在媒體自身中的突發性輿情事件,傳統媒體要起到有效的輿論引導作用,這對編輯人員的寫作與編輯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必須融入極強的角色意識。
不論哪一種工作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學習。學習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無論是策劃采訪、還是受眾分析,亦或是“融寫作”,都要進行不斷的專業化、針對性學習。傳統媒體要為編輯人員提供較為廣闊的平臺,組織編輯人員參與專業性的教育和培訓活動,幫助編輯人員豐富專業知識,習得新型技能,積累崗位經驗,并可根據編輯人員的能力特點,對編輯崗位進行再次細化分工。從其自身來說,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掌握與崗位緊密相關的多媒體應用先進技術,豐富自身原有專業知識儲備,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要具有大局視野、發展眼光,關注行業發展風向標及趨勢,研判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更好地助力編輯工作開展。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編輯人員能力的提升是必然又緊迫的,這里只是淺談了幾個方面內容,編輯人員的轉型和發展必然像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可行的路徑將在媒體人孜孜不倦的實踐中逐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