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芹
保山市隆陽區青華中心打漁小學 云南保山 678000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把一堂課上好了,學生不僅知識掌握得好,而且能舉一反三。如果一堂課上的不理想,課后再花時間來“炒冷飯”,“味道”也就不同了。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創設活動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合作能力。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樂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
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生活情境相聯系。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的認識》一課時,筆者為加強學生對厘米、分米和米的認識和區別,讓孩子們從自己的身上去找一找,哪里有一厘米,哪里有一分米,哪里有一米。通過查找和實際測量終于找出大拇指指甲蓋的寬度大約是一厘米,手掌心的寬度大約是一分米,而兩只手沿一條直線排開的長度大約是一米,學生很快就記住了一厘米有多長,一分米有多長,一米有多長,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不會混淆了。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思維的方向,通過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
師:孩子們,在手工課上我們經常會用到剪刀,這把神奇的剪刀可以張開,也可以閉合,我們把剪刀慢慢地張開,瞧,兩個刀片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圖形,我們把它描下來。
師:這個圖形,我們能不能給他起個名字呢?
生:角。
創設的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足夠的動機。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
愛聽故事是每個人兒童時期最大的天性。故事中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不僅吸引學生,也符合學生形象記憶的特點,讓學生在充滿童真、童趣的奇妙世界中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時,在鞏固練習的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活起來,筆者創設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活動情境,將“做一做”第3題中的算式一部分制成卡片,一部分做成精美頭飾,考慮到男女生的喜好,有魔法棒頭飾、小熊貓頭飾,小兔頭飾等,先讓一部分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頭飾戴在頭上,一排站在講臺上面帶笑容,另外一部分喜歡挑戰的學生選擇算式卡片,商相等的為朋友。
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問題時,有一道開放題:小明家、學校和老師家在同一條路上,小明家到學校有536米,老師家到學校有277米,小明家到老師家有多少米遠?獨立思考后,全班交流,連續三個孩子都認為用加法計算:536+277=813(米),筆者問還有其他不同的解法嗎,同學們七嘴八舌,這時張文號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還可以用減法計算:536-277=259(米)”。同學們向文號投來各種異樣的目光,文號有點怯場了,筆者來到文號身邊輕輕地拍著他的肩膀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文號走到黑板前邊畫線段圖邊講解自己的解法:“這道題并沒有確定小明家、學校和老師家的具體位置關系,只說在同一條路上,那么當學校在中間時用加法計算,當老師家在中間時用減法計算。”筆者及時評價:“小數學家不就在我們身邊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總之,如何高效地上好一堂課,提高教學質量,這需要教師用智慧創設各種符合各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熱情,變“聽數學”為“做數學”,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也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