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紅
白銀市平川區復興學校 甘肅白銀 730915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的存在,在小學教學中,還是以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為主,還是讓學生在解答數學作業時力求獲得標準的唯一的答案。兒童過早的、過度的被老師按在數學的符號堆里,整天做數學題,但不知數學與生活有什么聯系。因此,在現實中遇到數學問題時不會解決,只是學了一些死知識,阻礙了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當前小學數學的新教材與以前的教材有著天壤之別,更加注重與生活的聯系,與學生的親身體驗相聯系。《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從他們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數學本來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首先,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要求。從古到今,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密切。新課標數學實驗教材的練習設計也反映這一特點,其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及其它學科密切聯系的習題,如市場營銷、銀行貸款等問題。其次,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符合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經驗相結合的一種學習過程。兒童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認,概念從生活實際引入,問題從實際得出,最后再回歸現實。兒童學習數學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來源于數學知識內部或者來自生活中(數學外部),要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放在最近發展區。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數學思想數學概念來改造我們的現實生活,因此小學數學生活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把課堂教學中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起緊密聯系,一直是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要求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詳細地闡述。這些闡述都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生活化。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努力的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無窮趣味,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角度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也就是人類適應經驗的過程,是知識增長的過程。”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習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學習數學知識。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練,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如營業員,裝潢工人,車間工人,調度員等。當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學著安排生活。如學習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后,讓學生當空調零件裝配車間主任,合理安排各組人員人數的編排,使生產效率最優化。當學習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作為土地管理人員去安排各農家宅院的用地面積。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實際計算、測量能力。在體驗活用知識的快樂中,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得到了鞏固,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