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薇
蒲城縣第一幼兒園 陜西渭南 715500
幼兒教師應積極利用故事教學法,選擇優(yōu)秀的作品,運用多媒體技術,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教學,促進幼兒多元化發(fā)展。這樣就能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意志品質得到培養(yǎng),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首先,不要出現過于血腥暴力的場景,譬如在《小紅帽》這一故事里奶奶被大灰狼吃掉的場景、《哪吒鬧?!分心倪赋辇埥畹膱鼍暗取τ谠擃悎鼍?,老師可以給予其適當的畫面處理,幫助幼兒接受這一故事的同時保證幼兒不會出現恐懼、害怕等心理。其次,在進行作品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幼兒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了解幼兒的情況。例如《桃子與猴子》這一故事中,小猴因為將食物給了別人被媽媽表揚,該故事想要告訴小孩子的東西其實很明顯,就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獲得相應的回報。由于目前大多數小朋友都屬于獨生子女,所以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與相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阻礙,該故事所要表達的道理可以幫助其情商的不斷提升,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故事教學中往往需要通過教師與幼兒的提問、答疑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向孩子們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并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對故事現象和深刻道理進行思考,啟發(fā)孩子們的才智,拓展其視野。比如在故事《小樹的朋友》中,可以讓孩子們描述“這是一棵怎樣的樹”。一般來說,孩子們會利用“沒有樹葉”“孤零零”“光禿禿”等詞匯。那么在這時,老師就可在場繼續(xù)提問“整個畫面的樹木在自己心中有什么特點?”而“孤單”“寂寞”等詞語往往又是孩子們的選擇,這些詞匯的描述和表達其實展示了孩子們內心的想法,而這種語言基礎能力也是在老師的不斷教導下培養(yǎng)的。
教師應該更加注重一些技巧的運用,在講故事時可用身體語言提升故事的渲染效果,也可以根據每個故事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講解方式,并且在講解過程中觀察和了解幼兒聽故事的反應,以隨時采取一些調控性措施,確保講出來的故事可以受到孩子們的歡迎。老師只要改變講故事的方式,運用多種技巧提升講故事的魅力和吸引力,就能極大地提高孩子對故事的興趣,并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保持較高的注意力,有的時候聽得出神的孩子還會自覺參與到故事的討論和思考中去。如在講《小貓釣魚》的故事時,只要老師將故事中的具體角色如貓媽媽、小貓、蜻蜓、蝴蝶等分別弄成豎牌材料,在對幼兒進行故事講解時,讓幼兒在聽的時候自選一個牌子,要求大家在自己講到哪個角色之時,拿和角色對應的牌子的人就應該馬上將牌子舉起。這樣的方法既可提升學生聽故事的專注力,也可以讓大家對故事中的角色有更為深刻的印象。
在進行故事教學模式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示范,所以對老師在相關動作示范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其各種動作的準確。例如,當老師做出“肚子餓了”這一動作時,若小朋友們理解為“肚子疼”的話,該動作所起到的作用就不是促進作用而是一種障礙。所以,對于該類動作所要具備的要求包括以下內容:幅度大、準確性高,對夸張與收斂這兩個方面的度進行控制,尤其要避免出現一些無法明確的動作。而對該方面要求如此嚴格是有原因的,主要由于幼兒所處的這個時期對模仿持有一種非常熱愛的情感,當老師所要講授的內容用動作、表情表達的不夠準確的話,會導致幼兒理解方面的障礙,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結果。
在進行具體的故事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故事的基礎上將其中存在的具體人物轉化為角色并分配給不同的幼兒,讓其進行演繹。例如《小豬發(fā)脾氣》這一故事,首先,老師通過講解讓同學們了解這個故事所描述的相關內容;然后,將其中存在的豬媽媽、刺猬、小豬等角色由老師分配給不同的幼兒;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幼兒的想象力將其表演出來。在這整個過程中,可以同時對幼兒的自信心、表達能力、想象力及主觀能動性進行培養(yǎng)。
在進行故事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選擇某一個故事作為具體的搶答背景,例如《烏鴉喝水》。將所有同學通過分配,5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問題搶答。首先在老師朗讀故事并使幼兒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之后,老師可以提問“烏鴉是不是動物?”“第一只烏鴉沒有喝到水的原因是什么?”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時刻觀察學生,避免他們出現不良情緒。該過程可以整體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與積極性。
故事教學具有很多優(yōu)點,可以讓幼兒教學更加順利,且其本身就符合幼兒成長的規(guī)律,能從多個方面給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此,我們必須把握好故事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規(guī)律,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更多的方法,提升幼兒園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