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輝
鄭州市二七區藝術小學 河南鄭州 450000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借助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加強語文的感染力,一方面能使語文學科中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知識在寓教于樂中得以具體實施;另一方面能使學生人格和個性得到完美、和諧的發展,達到塑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教育,利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去感染、陶冶學生,使學生愛學樂學,在主動的學習中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人類共同離不開感情的交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養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尤為重要。
構建道德課堂離不開情感課堂的支撐,情感課堂是構建道德課堂的基石。情感是良好師生關系的紐帶,是發展學生個性、提高成績的前提。
“道德課堂”是一種高品質的課堂形態,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保證學生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習者獲得學業進步和身心全面發展。學生人格健康,有積極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找到準確的人生定位。
學生而言,可以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發展;對教師而言,課堂是教師生命延續的舞臺,是教師追求卓越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善人格,實現生命的價值和幸福。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溝通,更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更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語文教材是雙隱形的翅膀,語文教師應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王夫之講“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可見情與景是統一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導語設計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情感所產生和存在的情境,爭取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角色,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與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點。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課文內容,均可加以運用。如上《智取生辰綱》一課時,課前先放《好漢歌》,那高亢激越的曲調,使學生聽后精神振奮,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節拍唱起來,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課文了解生辰綱是如何被智取的。
利用情感導入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教學《木蘭詩》可從播放豫劇《花木蘭》選段入手,教師簡介木蘭從軍的故事及背景,讓學生感受花木蘭代父從軍的豪情與愛國熱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自敘自己求學讀書的經歷,說明童年的樂趣既在嬉戲玩耍中,又在讀書求知中;教學《天凈沙?秋思》可用音樂《橄欖樹》為導入背景音樂,再這樣設計導語:“七百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凈沙?秋思》這部作品,它以極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統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的悲哀……”
文章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結果。閱讀的過程也是師生透過文字相互激發、渲染、傳遞、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像設計導語一樣以情動情。
文學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結晶,情寓于字里行間,有的直抒胸臆,情動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無情卻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師理性的誘導帶來情感的撞擊。在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可利用韓麥爾先生的動作和表情引導學生聯系背景、聯系性格和老師的責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動的原因在于他熱愛法語、熱愛祖國,由此不難實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語言,熱愛老師的高尚情感”這一情感目標。
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凝結在作品中,我們在學習時就要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來理解作者的情感,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情感。朗讀是理解教材情感的重要環節,特別是一些文學作品,例如詩歌、散文,無需教師過多地分析講解,只要抓住朗讀這一環節,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很適合朗讀,我在教學中分四步進行:(一)先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把握課文的基調。(二)按朗讀知識和旁批提示,學生自己確定語速、停頓、語調、語氣,默讀或小聲讀,理解課文的情感。(三)放聲朗讀,體會課文的情感。(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通過這樣反復朗讀,做到教材情感和學生情感的融合統一,學生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我們深信,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春風,情感教育一定會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潛移默化中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光彩,進而促進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我始終相信,語文學科是生命的美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給予學生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