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香
廣南縣蓮城鎮蓮城中心學校 云南文山 663300
美術教學是我國藝術類教學的一門基礎且重要的學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增加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美術課是開啟學生情商的鑰匙。在美術課中運用情感教育方法,是美術課創新教育的一種手段。國家級教學名師盧家楣說,情感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可以幫助解決情感表達的問題。那么,如何在美術課中開展創新性的情感教學呢?
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仍在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繪畫技巧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講解、學生臨摹”的授課形式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難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
在我國,雖然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模式已普及多年,但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仍然不夠靈活,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往往以完成教學目標為主要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提前設置好的教學目標不僅限制了教師的自主發揮,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只能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中所設置的既定知識內容,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創新學習的能力都不能進行充分的開發,也使得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往往局限于教材中所傳達的內容,對教材和教師產生嚴重的依賴性。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由于教學目標的固化,教師往往對教學不夠主動,拘泥于對教學進度的把握和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性,缺乏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主動關注,使得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進度相脫離,無法確保學生真正掌握所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往往自發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學過程與教學體系,而這一套教學體系又不夠完善,難以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情境,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拓展與深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豐富課堂內容;盡量不要拘泥于教材內容的講授與教學進度的完成,引導學生將美術作品的豐富內涵與學生自身情感相融合,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在情感上對美術作品產生“沉浸式”的理解與感悟;還可以從學生具體的興趣實際出發,量身定做教學內容等等。
時至今日,因各種原因,造成師生關系的隔閡甚至疏離。沒有了情感交流的師生關系,如何開展教育呢?《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中指出:新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應以平等、民主為基礎,才會有一個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美術教師充分運用情感教育手段,能使教師更具人格魅力,能像磁鐵一樣把喜歡畫畫的學生吸引到身邊來。和藹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語言、身體力行的示范、愛護備至的關懷是情感教學的手段,老師都做到了,學生就會“親其師”而“學其道”,并“終成其果”。
如何把美術課中理性化的語言變成生動活潑的情感化語言,是每一位美術老師都要悉心研究的課題。
授課時,教師語言生動幽默,感情投入,可以烘托、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長久保持繪畫的興趣,創作的靈感也會源源不斷。比如在上畫蘋果的美術課時,如果老師僵硬地說:“大家畫蘋果吧。”學生會怎樣呢?他們也許會亂涂亂畫幾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我在授課時,運用的則是充滿幻想的語言引導:“在生長著小白兔和美麗的小鳥的森林里,蘋果樹的一家幸福快樂地生活著……”。學生在我的情感引導下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給蘋果穿上了衣服,有的給蘋果畫上了一雙機靈的大眼睛,有的畫了蘋果一家正和小白兔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兒童奇妙豐富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所以說,在語言上運用情感教學方法,對學生有目的地誘導和啟發,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就會保持濃厚的繪畫興趣,就會浮想聯翩,宛如置身其中,創作的作品才會有感人的意境,才會有一節成功的美術課,才會達到美術教育的要求。
綜上,小學美術對學生形成審美意識、培養審美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的展開,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美的共鳴及情感體驗,將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相結合,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