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濤
邳州市新城中學 江蘇徐州 221300
歷史教學是高中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一門考試科目,同時它也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常識,但是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缺少靈活性,主要依靠死記硬背等填鴨式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削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阻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棄學、厭學等消極心理。
現代遷移理論提出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的進化是一個遞進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新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要以舊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為基礎的,同時新舊學習理念、學習方法之間又存在互動,即一切新的意義上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在高中歷史授課階段,課堂內容、教學任務、學習習慣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聯系的,所以現代遷移理論能自始至終貫穿其中。想要理解現代遷移理論必須先理解“遷移”的含義,“遷移”是一個動詞,它所表示的客體學習活動,表明學習活動之間可以互相影響的,這種影響效果可以是正向的促進作用即正遷移,也可以是反向的阻礙作用即負遷移。
高考“3+X”改革一見鐘情明確指出“命題要把以知識立意轉變為以能力立意”,“遵循大綱,但不拘泥于大綱”,創新場景,考察學生已有的創新能力(其中包括遷移能力),所以說高考能力考察中遷移能力是一項重點考察項目,應該受到教師重視。但是從當前的歷史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并非如此,高中歷史教學任務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背誦的內容,教師為了保證學生跟的上教學進度,需要占用大量的課上時間督促學生背誦,這種教育教學方式不僅本末倒置,還忽視學生創新能力、認知能力、學習素養的培養和建立[1]。
隨著素質教育在各個學校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教育重新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壓抑學生創造性、能動性的弊端,采用現代遷移理論不僅教給學生以“魚”,還能授之以“漁”??鬃雍茉缇吞岢霈F代遷移理論的觀點,如“觸類旁通”、“溫故而知新”等等,改變題海戰術,而是通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的在課下進行自我學習和反思。這中創新性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活力,并且教師也轉變角色認知,從教育者轉變為“引導者”,有更多的精力關心每個學生的學習和心理情況。
早期遷移理論有如下四種:1.形式訓練說認為注意、記憶等各種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樣被訓練,并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2.相同要素說認為一種學習之所以能夠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是因為兩者有相同的元素,有學者后來總結到兩種活動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發生遷移。3.經驗類化理論認為對原理學習得越透徹,對新情境的適應性就越強,遷移也就越好。4.關系轉換理論強調頓悟是學習遷移的一個決定因。
現代遷移理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也就是說有意義的學習都同之前的學習活動存在聯系,后來的研究者又進行深入探討,強調認知結構在遷移中發揮作用,并認為外界環境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對遷移存在影響[2]。
首先由點到面,示范點撥。歷史事件都富有個性,但也存在共性,在“近代民主革命”專題中,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得知二者都是農民組織的以反對中外反動勢力為目的的農民起義運動,但是在組織發展情況和主要斗爭矛頭方面又存在差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同樣的方法分析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共性和個性。其次由淺入深,加強訓練。對于已經具備一定歷史知識基礎的學生來說,對問題的思考維度不應該只停止于“是什么”和“為什么”方面,還要探究“怎么辦”,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法,為學生提供當時多種歷史環境材料,讓學生自己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3]。如在學習“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專題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政治變化措施外,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身處剛剛建立起的新中國,如何將促進社會經濟更快發展呢?
現代遷移理論在認知結構方面的具體方法變現為變式、比較、體系化三方面,這是在充分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能力訓練,以比較方式為例,包括縱向遷移、橫向遷移和立體遷移,如在學習“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專題時分析三次統一戰線背景下革命目的、成分和人物的共性和個性,并深刻理解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所以建立比較意識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歷史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學習沒有盡頭,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歷史應該超越應試的目的,而應該處于自身的興趣和愛好,現代遷移理論激發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不僅傳授歷史知識還傳授學習方法,學生能在正確學習方式的指引下完成自主學習任務,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