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杰
潼關縣城關鎮第一初級中學 陜西渭南 714300
不同的閱讀材料應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僅僅靠閱讀課的教學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配合大量的閱讀練習。語文教師必須從根本上把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由于受到傳統意識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重視知識的傳授和信息的傳遞,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是以教師講述為主要手段,很少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沒有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被調動起來,致使閱讀教學的效果不明顯。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枯燥、形式單一、機械化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在進行如何總結一篇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時候,教師通常會進行程式化的分析,會給學生總結一些固定的模式,比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用一些萬能的公式去做題。這樣的行為雖然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在考試的時候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對學生的能力、思維等方面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一是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二是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三是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貼近生活實際,展開個性化閱讀,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首先,縱觀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力求行之有效。其次,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第三,篩選組合,定向表述。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準確、有條理。此外,要注意在引導學生時盡量用感性材料,少用抽象理性的素材。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在進行思維時一般是“經驗型”的,他們更需要具體形象的感性材料或感性經驗支持。教師要使學生對文章感興趣,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閱讀,就應該充當一個循循善誘、善于鼓動人心的導演,不斷喚醒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體驗、感受作品,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認同感,產生共鳴,使他們想要讀文章,樂于讀文章。
教師一定要鼓勵支持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大膽對課堂學習的文章提出疑問;教師也應轉變觀念,認識到學生對文章產生疑問,表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學生就對“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這句中敘述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的產生了疑問,之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了資料翻閱和解讀。老舍先生在文中那樣敘述是因為濟南的周圍都是小山,可以有效地遮擋凜冽的北風,所以才會形容濟南的冬天沒有風。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這樣回應學生的閱讀疑問,能夠帶動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通過多角度的閱讀體驗,學生可提取不同的主體、客觀環境等要素,理解文章的表述,找到文章情感表達的核心,從而豐富對文章內容的認知,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有著重要的幫助。如,教師在講授《我的童年》時,引領學生從作者的角度來學習理解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體會,在之后學習和答題時,就會有更好的語感及良好的成績。同時學生在第二次讀這篇文章時,還可以換位進行閱讀,就能更好地了解季羨林先生所敘述的童年生活的特點以及他對童年生活的緬懷之情,從而對于文章全局有一個清晰整體的概括認識。學生在進行第三次閱讀時,再從自己個人角度去分析了解,就會全面客觀地總結文章中心思想,作者通過敘述童年時的生活,表達了對過去苦難時光的深切緬懷,同時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并愿意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
閱讀是語文知識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去總結和歸納,尋找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只要教師用心去探索,加上學生的積極配合,就一定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上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