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麗
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大河社區大河小學 貴州黔南 558100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智障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性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大腦思維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思維中建立數的概念有一定困難,計算及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普遍較差。動手操作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多種感官一起發揮作用,從而促使學生的左右腦協調發展,使思維在操作中發展,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小學生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豐富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得以形象化,能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新課改強調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已成為教師們著力的地方,因此教師們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逐漸得到提高,但往往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其實原因很簡單,由于時間較短導致學生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操作,很多實際情況下,學生們的動手操作活動只能進行到一部分,很少能完成,所以導致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怎樣去真正解決該解決的問題。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動手操作活動的目的在真正意義上沒有達到,因為學生們沒有對知識進行通透、徹底的理解。
比如一些教師在講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時,就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他們的計算。上課前讓學生們分別找到這些形狀的物體,然后讓學生們分別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寬高,通過推理讓學生們自己總結出公式。但是,實際操作過程與課堂計劃完全不符,由于教師每堂課都有自己的教學計劃,要確保教學進度,所以就會理所應當的縮短學生們動手操作的時間,導致學生們還沒有完成操作便草草結束,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分析結論是怎么得來的,到最后往往只能是教師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使得動手操作活動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和意義。
可想而知,這種不完整的動手操作過程和直接灌輸公式沒有什么多大的差別,總之都是教師最后直接給出答案。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方面做出改變,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務必得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讓學生能夠將動手操作與課本理論結合起來,通過動手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加快速地掌握知識,這是最終目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結果。
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導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因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不夠強,導致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有的時候,我們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要委婉地給出了問題的結論,事實上,學生的思維根本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對問題沒有進行分析和思考,也就不存在數學方法的提升。教師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順利進行而在動手操作中給出學生越位的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當時應當適時地和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要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而導致自己胡亂動手操作,但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能越過動手操作環節,不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而是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這樣只能使學生得到暫時的滿足感,而實際的技能得不到提升,因此也掌握不了知識,得不到真正的成長。總而言之,教師正確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絕對不是越位給出學生明確的答案,而是要側重于方法策略上的點撥,能夠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行思考,從而獲得新的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才是教師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到。
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所謂的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來說,掌握知識的過程當中,動手操作是關鍵,因為動手操作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提升學生思維,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是最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即調動身體多種感官來感受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進而提升思維能力。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舊的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再能滿足學生們獲取知識的需要,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找到適合學生們的方式,讓學生們得到及時的提升,讓動手操作給數學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