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兵 廊坊廣播電視臺
播音主持人是廣播電視媒體向受眾傳遞信息的橋梁紐帶,它集語言性、藝術性與創造性于一身,通過言語交流和情感表達,生動、形象且富有感染力地將節目主題完整地呈現給受眾。伴隨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腳步,新興媒體、融合媒體不斷刷新受眾接受信息的體驗,受眾對各類節目的要求愈發提高。為了持續鞏固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播音主持人應當全面提升業務素養,加強言語交流與情感表達,從而進一步增強主流媒體節目的播出效果和影響力。
準確地向受眾傳遞節目的內容信息和主旨思想是播音主持人的基礎工作,而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則是播音主持人實現信息傳遞功能的“兩大途徑”。廣播電視節目中,播音主持人通過陳述事實、對話溝通等方式向受眾表述信息,并以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詞匯讓受眾感知節目預埋的情感,實現節目信息的完整傳遞。
播音主持人言語表達能力和情感溝通能力與節目的質量密切相關,播音主持人以端莊得體的語言風格、精確無誤的信息陳述、恰如氣氛的情感交流、沉穩冷靜的心理素質,在整檔節目中運籌帷幄,才能營造出吸引受眾關注的特有氛圍,達到提升節目質量的目的。公眾所熟知并喜愛的很多播音主持人,例如董卿、白巖松、敬一丹等,就是在自身文化底蘊與專業素養的支撐下,通過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帶動節目氛圍,形成以播音主持人為核心的“場”,讓受眾全身心融入到節目當中。
在傳媒領域競爭空前激烈的今天,某一節目能夠長久生存并獲得受眾的喜愛,原因往往在于節目中展現的文化特色。播音主持人憑借自身的語言技巧和情感表達方式,能夠使觀眾在觀看或收聽節目的同時,更好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熏陶,為節目增添色彩。
主流媒體在與新媒體的競爭融合過程中,雖然對播音主持人的嗓音、著裝等方面的要求作出了調整,鼓勵播音主持工作推陳出新,但言語規范性方面始終嚴格,有增無減。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代表黨和政府領導的主流媒體向公眾發聲,引領社會輿論導向,向公眾傳遞正能量,肩負文化承接與弘揚的重要使命。因而播音主持人在對事件進行陳述表達時,必須做到發音準確,用語規范,不帶有消極情緒,為受眾營造積極、樂觀、正能量的節目氛圍。在文娛類節目中,播音主持人為活躍現場氣氛,可以適當的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引用古典名言或詩詞,但仍應注重用語的嚴謹和規范,樹立主流媒體節目的品牌形象。
為了提升節目播出的渲染力,帶動更多受眾融入節目、產生共鳴,播音主持在用語規范之余,還應當注重話語中滲透的思想和感情,在主持語言中傳遞一定的情感濃度,讓受眾獲得更好的視聽感受和心靈感受。播音主持人在情感表達中,應保證情感的真摯,情感流露要恰如其分,不可故意夸大或渲染感情,對節目效果造成負面影響;也不可過分煽情,讓受眾產生心理負擔。播音主持人應當遵從自己內心的情感,客觀理智地對問題進行分析,以真摯動聽的語言傳播正確的感情態度和輿論導向,奠定節目良好的傳播基調。例如,央視特別活動《魅力中國》中,主持人歐陽夏丹將“老外”在中國的生活故事書寫成一個個傳奇,向現場觀眾娓娓道來,她用溫情親切的語言帶領國內外觀眾參觀了一個又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國際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經濟現象通過她質樸而溫暖的語言流入觀眾心田。又如,對四川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中,主持人趙普因對災區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在直播中數次流淚哽咽,雖然沒有堅持行業標準對客觀冷靜的要求,卻贏得了全國億萬觀眾的感動。播音主持人正確的情感表達正是如此,在分寸感的同時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要素,把握節目的精度與深度。
播音主持人文化素養的提升必不可少,文化涵養不僅可以使播音主持人用語更加優美、自然,也可以讓播音主持人情感的表達更精準、熨帖。一些經典案例中,播音主持人對古典文學的適當引用,以及自身獨到見解的抒發,既使節目想要表達的主旨獲得了完美的詮釋,也提高了節目的文化內涵,為節目樹立了更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播音主持人應當注重自身文化底蘊的積淀,用文化豐富自身的思想和精神,用知識提高自己和節目的未來發展潛力。《感動中國》中白巖松與敬一丹兩位文化底蘊深厚的主持人用包含情感的語言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最大限度激發了國人對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佩之情;《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以平日之積累,與蒙曼、酈波等導師就詩詞的背景和文化內涵展開深入探討,將觀眾帶到了國學文化的優美意境中,這些案例都是播音主持人通過文化的積累提升自身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