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蓉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非線性編輯不同于傳統線性編輯意識,它可以隨心所欲按不同順序編排素材,給影視剪輯師,導演的意識流思維方式帶來了極大的創作自由。在5G 自媒體影像傳播時代,視頻已經成為人們傳播及認知的最重要的媒體形式之一。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非線性編輯技藝不光是傳媒專業需求,也是每個短視頻愛好者的必備技能,具有相當廣泛的適用空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節目后期制作的非編技術原理、藝術原則及實操方法與技巧,能夠熟練使用編輯軟件對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制作出各種影像視頻文件。目前流行的抖音、快手豎屏制作,也可以用非線性編輯完成,但創意和對鏡頭的拍攝選擇,與傳統視頻制作有一定區別。因此,必須針對當下數字技術傳播內容及手段的革新,對課程進行重新定位,對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更新,才能順應新媒體時代對影像制作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從整個課程的教學體系結構來看,非線性編輯課程并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而是與其他相關課程相互關聯,融入其中。首先,讓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與操作技能課程,這是學習本課程的技術基礎;其次,開設影視美學、視聽語言、攝影與構圖,電視節目編輯等課程,還要了解創意與設計,稿本與腳本的撰寫等,這是學習該門課程的藝術理念基礎;最后,讓學生學習新媒體實務類課程,對當下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和創意偏好有一定感性認識。
非線性編輯課程是一門極具時代特色的學科,其與影視工業及計算機技術的變革息息相關。教師應當緊跟前沿,并在授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更新。當下,短視頻業態不僅席卷社會私域,更在主流媒體不斷吹皺一池春水,豎屏類影像內容的展示、技術、策劃、前端拍攝、后期制播、話題發酵……全新課題輪番襲來讓互聯網作品的爆款基因根植于學生日常影像作品的實操土壤。
1.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在進行案例選擇時,我們將傳統影視作品替換為一部分短視頻作品,將兩者在剪輯思路上的異同處給學生做說明。此外,還會將歷屆學生習作的初剪版和最終版本作為案例給學生進行分析講解,并且將他們當時拍攝的素材,給本屆學生進行剪輯練手。
2.項目教學法的運用
通過對軟件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從單純課堂分步操練,轉變為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所學步驟進行項目剪輯,并進行反饋,不僅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還能使他們通過自主學習與知識整合完成任務目標,培養其相應的實踐操作能力。
3.以“評”促“學”法的運用
在課程作品評價模式中,我們采用教師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課程結束前的最后一次課,舉辦微電影頒獎典禮,對各小組結業作品進行展播,按照奧斯卡頒獎禮的獎項設置進行投票評比并頒獎,同學們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中討論互評,最后由教師將各組問題匯總點評,學生印象深刻。此外,還籌備創建該門課程的網站系統,將同學們的影視短片或短視頻發布到網上,供全校同學點播。同時,邀請正在學習影視作品欣賞課程的學生對作品進行專業評析。這既是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也有助于從別人的角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要我做好”轉變成“我要做好”。
在考核方式上分階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程考核,每節課的實操表現都會進行評分,課后作業及實訓項目也定期跟蹤打分,學期結束時根據結業作品再對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學生成績由“日常出勤+平時實訓成績+綜合作業”三部分組成:(1)日常出勤評分占20%;(2)實訓練習評分占20%,可以按照課程進度分階段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段里完成一部15 秒短視頻或vlog 作品剪輯,教師根據效果評定學生分數;(3)期末考試成績取自綜合作業:分組完成一部完整微電影或微紀錄片拍攝及剪輯,占60%。
經過此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將色調、蒙太奇組接法則等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影像作品的整體控制力及藝術創造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掌握了一門實用剪輯軟件,也可以增強學生自信,有效激發他們進行影像藝術創作的興趣。我們從2019年起在新聞傳播系建立了影像工作室,從學習過非線性編輯課程的學生中進行選拔,入選的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進行短視頻和微電影作品的參賽及創作。
建立與時俱進的數字化教學視頻資源庫,一可以作為學校教師資源共享的平臺,二對學生全面開放,當學生為某一項目資料搜尋時,也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借鑒與參考資料。
課程之外,通過專業教師的指導及帶領,學生深入到新媒體視頻制作企業一線與業界進行作品交流,找出差距,感受從業氛圍,并能對未來企業人才需求的重點方向進行預知,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此外,教師也可通過校企合作,及時掌握企業相關崗位的用人需求,反過來又可促進非線性編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適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