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我國高校輔導員在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主要扮演的是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的身份[1],但如今高校心理輔導開展中存在很多實際的問題,不僅有自身方面內因的問題,亦有教育環境等外因的問題。
我國心理輔導正式形成和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目前我國高校心理輔導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備一定數量的心理輔導專家、心理學相關專業教師、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系統性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二是開展心理學和思想政治類課程。主要是通過課程設置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把心理輔導融入常規的課堂教學內容之中,通過相關課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早期心理干預和心理問題自我規避的教育。三是通過輔導員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我國高校輔導員也需要開展心理輔導相關工作,且與專職心理教師之間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而開展的關系。
隨著我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出現,且呈現多發性和多樣性,這顯現出高校心理輔導的發展與高校教育發展之間存在問題,同時,高校輔導員的發展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一)高校教育及工作環境帶來的問題。
1.日益繁復的業務工作的影響。如今輔導員的學生事務性工作愈來愈多,輔導員的工作涉面越來越廣,工作量越來越大。例如,當前大學生思想相較以前變得更復雜,主觀意識更強,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管理變得更難,師生矛盾問題突出。再如,輔導員除了在承擔學生工作中的“獎、助、勤、貸、補”等事務性工作外,教學管理、生活安全、衛生保健、繼教升學等行政上的事務也直接或間接的承擔起來,無疑消耗了輔導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很難有多余時間精力投入其中。
2.職業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影響。一方面輔導員面對的政治工作和業務工作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職業發展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的要求也并未降低,輔導員的發展渠道相對而言略顯狹窄,在晉升問題上,絕大多數高校要求輔導員完成一定量的科研課題和論文,這使得輔導員在繁復的學生事務工作中還要進行科研,無疑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量。
(二)高校輔導員履行心理輔導職能的問題。
1.主動履職較少。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的政策文件,對輔導員提出的職能職責主要包括兩部分,即思想政治工作和業務工作。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業務工作包括學生組織管理和學生事務管理。但實際上高校輔導員在主動履行心理輔導方面很不樂觀,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業務工作上。
2.心理輔導技能不足。高校心理輔導包括學習心理輔導、人際交往輔導、職業生涯輔導和心理健康輔導等內容[6]。輔導員需具備以上各方面的知識儲備,據統計[5],我國高校輔導員修讀過與輔導員職業相關學科專業的占比30%左右,僅不到10%的人修讀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因此高校輔導員在上崗前一般都會接受系統的技能學習,上崗后也會不定期進行在職培訓,但實際上只有約89.5%的輔導員承認接受了心理輔導相關技能培訓,并且其中只有10.5%的輔導員認為通過培訓學習得到了心理輔導的系統訓練。因此,自身缺乏專業背景,加之培訓學習未做到全覆蓋,輔導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由于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而顯得力不從心的情況較為突出。
3.自身職業心理問題。輔導員自身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開展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影響輔導員自身職業心理問題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職業認同感、學生關系的處理和工作壓力的處理。近三成左右的輔導員感覺不到自身職業的價值感,對未來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方面存在諸多疑慮。近60%左右的輔導員在處理學生關系時存在老好人現象和得過且過思想。在面對工作壓力時,忙于應付、處理和協調各種瑣碎事務。這些都使得輔導員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時顯得難度較大,力不從心。
國外心理輔導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經過幾十年發展,逐漸成為了一門集學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國外在此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一是歐美國家建立的“心理輔導中心”由受過專業心理教育訓練的人員提供服務,心理輔導機構設置和職能部門分類較為專業。例如美國、英國的心理輔導機構到多隸屬于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加拿大心理輔導機構一般隸屬于學校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心理輔導教師是作為專職教師在機構內部工作。我國高校心理輔導中心主要是院校行政下屬部門,心理輔導中心教師則為教學崗位專職教師,管理上存在職能不清的因素。二是國外高校心理輔導的人員在從業時必須具有專業機構的認證,并接受專業機構的管理,心理輔導人員取得職業認定時必須接受非常嚴格的專業培訓。例如英、美要求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必須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并通過考試。我國專業專職的心理學教師大多能夠達到碩士以上學位,高校輔導員則大多是本科學位,專業上大多也非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相關專業。三是國外心理輔導的理論體系相對健全,在具體進行心理輔導時,能夠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進行。例如利用個體咨詢、團體輔導、網絡輔導、朋輩輔導等方式,甚至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目的是對大學生達到心理輔導的深度滲透,從內心深處解決學生們在學習、戀愛、交往、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
我國心理輔導在專業性和系統性方面缺少系統完整的運行體系,輔導員在履行心理輔導職能時自身缺少專業素養,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對教師及輔導員隊伍的投入,加大對輔導員心理輔導技能的培訓和理論學習,促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厘清輔導員職責,減少輔導員非必要事務性工作,完善獎懲及晉升機制。通過制度化的建設,確保輔導員心理輔導工作的有序開展,促進我國高校心理輔導教育的整體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