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迎來了“00后”新一代大學生。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大學生是青年的先鋒,時代的弄潮兒。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每年的8、9月,高校新生入校。他們帶著無限憧憬,來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園,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他們有些許迷茫,不知道如何面對。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每個人都會有不適應。新生剛經過緊張的高考來到大學校園,有諸多不適是正常的。了解高校新生適應性情況,對新生的了解就更深入,對他們的指導就更有針對性。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盡其所能,幫助學生盡早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學生適應得越快,受益越多。本文對本期所教的373名新生的適應性情況進行歸類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
(一)學習方法不適應型。部分學生不會學習,大學教師不再在黑板上一一板書,也不再提醒學生哪些是考點、哪些要做筆記。每堂課內容豐富,如果學生課前沒有預習教材或者沒有去看相關資料,上課時就跟不上節奏。有的上課聽得非常開心甚至興奮,課后沒有去很好鞏固,上課聽了笑了,課后忘得一干二凈,實際上就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二)飲食生活不適應型。部分學生吃慣了家里或者家鄉的飯菜,高校食堂不適合他們?;蛘呶⒗?,他們覺得很辣了;或者甜食,他們想要的沒有;或者喜歡粗糧,不喜歡米飯等。飲食方面的各種不適應。
(三)作息習慣不適應型。高校一般是晚上10:00或者10:30熄燈,早上5:30或者6:00起床。新生習慣晚睡。集體宿舍,每個人的作息規律不一,常常會互相干擾。
(四)人際交往不適應型。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同屬一個班級,同住一個寢室,有著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特點特長。大學類似于一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誠實守信的、有虛情假意的;有夸夸其談的、有沉默寡言的;有的愛好學習、有的愛好貪玩;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孤僻靦腆等。相互交往不易。
之所以出現上文諸多不適應,是有相應原因的。
(一)應試思維習慣導致的。高中主要是應對高考,長期的題海演練,學生應試思維定勢影響到大學,仍希望教師上課講重點講考點。大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知識。專題就要求學生整體把握知識體系,不只是幾個知識點相加,而是弄懂理論的來龍去脈及其實踐。學生課前需要認真閱讀相關資料,課內積極思考,課后鞏固實施,以便領悟與創新理論。若學生未能把握學習方法,就跟不上教師教學思維。
(二)客觀地域因素導致的。由于我國南北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歷史文化和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不同。南方多以水田為主,適合水稻生長;北方多以旱田為主,適合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我國的食品味道也是豐富的,在不同地區對不同的味道有所偏愛。比如湖南人偏愛吃辣的,廣東人偏愛吃甜的等。生活環境一變就會帶來飲食生活不適應。
(三)個人作息習慣導致的。個人習慣,千差萬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均有差異。習慣一旦形成就難于改變。有的同學喜歡早起早讀早訓,有的同學喜歡晚睡甚至熬夜。有的喜歡睡覺前聽歌、寫作,有的喜歡玩手機刷朋友圈,有的喜歡吹拉彈唱,有的喜歡聊天交流,有的喜歡靜靜思考,有的喜歡習字畫畫。
(四)交際范圍擴大導致的。高中局限于同學、同鄉,由于學習時間緊張,交流的機會也不多。高校新生來自四面八方,剛入?;臼遣徽J識的,入校后會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長學姐、教工與同學。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復雜,交往活動增多。有的不善交往,有的疲于交往,有的為交往而交往,有的不會交往甚至發生矛盾,有的干脆把自己封閉起來不交往。
學習生活適應是學生個體在與學習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順應甚至調控、改變環境并最終達到與環境保持平衡、和諧關系的狀態。為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教師需要對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性進行有效引導。
(一)轉變學習觀念。高中時,學生有家長催促、教師督促學習,甚至有教師跟班早晚自習。大學靠自覺自學。高校新生要把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當今是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大學生要有本領不夠的緊迫感,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既向書本學,又向實踐學、向群眾學,既向傳統學,又向現代學,將自己打造成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平衡飲食結構。身體是革命的本線,良好的飲食結構利于身體健康。在他鄉異地求學面臨不同的飲食生活。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各有喜好。不能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如果偏酸、偏甜、偏苦、偏辣、偏咸,只注重一個方面會導致身體其他方面的營養缺失,讓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來到大學只好入鄉隨俗,讓自己平衡飲食結構,不至于因飲食不適應,身體偏胖或者偏瘦甚至產生疾病。這是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曾有位研究生同學,老家是河南的,來湖南時一點辣的也不能吃,但他發現湖南人很會吃,尤其是火鍋口味很好,他學著吃,三年下來比湖南有些人還能吃辣。
(三)改善個人作息習慣。大學寢室,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團隊,要培養集體主義意識。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以高校的學生作息時間為準,盡量在規定時間內作息,有很大差別的要注意調整生物鐘。自己的早起或者晚睡不要影響到其他同學的休息。只有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只有休息好的人才有充沛的精力學習。
(四)培養健康交往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誠信為本。真誠所至,金石為開。高校新生,每個人都是面對新環境,與人交往的機會是均等的,就看自己愿不愿走出第一步,勇敢與陌生同學握手簡單來個自我介紹。任何人都不會拒絕真誠者。在大事面前講原則,在小事面前講風格。參與班級競選、社團活動,盡量表現自我,讓大家更熟悉自己。在社團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發掘潛能,有志趣相投的朋友能相互提升。同學有難,只要有可能,都要伸出援助之手。不拉幫結派,不搞小圈子,健康交往。
總之,高校新生學習生活在剛入校時,會存在種種不適應。教師有效地引導和新生的積極配合,不適應性問題就可找到解決的辦法,這讓新生少走彎路,充分利用好學校已有資源,真正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