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然
(一)重專業,輕“養成”。長期以來,一部分同學認為,從事藝術專業學習,無論是繪畫、音樂、舞蹈還是設計專業,其專業課程都是十分高深的,需要潛心努力鉆研,而其他的公共課程,似乎和藝術沒啥關系,因此,他們不重視公共課,常常借口學習專業而忽略公共課程的學習,形成了藝術類大學生重專業、輕“養成”的特點。
(二)偏科目,輕“學識”。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一般都是從小就已開始。他們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藝術專業技能的學習中,而對文化課學習花的時間少,精力投入不夠,這就使得他們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相對不足。藝術類大學生的高考錄取的基礎是其特長加試,他們要先后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錄取分數線文化課比非藝術類大學生要低得多,再加上進入大學學習后,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絕大部分課余時間也就被專業課程所占用,這就勢必導致藝術類大學生專業素質普遍較高,但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方面的素養。
(三)重自由,輕“管束”。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活躍,敢于創新,并在考慮問題時主體意識較強,尤其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喜歡張揚自我個性。是學生中最活躍的群體,但同時也是最不安定的群體。另外,藝術類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方式等方面也普遍存在生活散漫、紀律性差等缺點,如隨意遲到、早退、曠課,上課不認真;不顧公共衛生,寢室臟、亂、差,亂扔垃圾等。
(四)重功利,“貴族”化。有調查顯示,與其他學生相比,藝術類大學生一般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優越,不太懂得生活的艱辛。一些藝術類大學生會有機會參加一些商業表演和演出,一般來說,得到的酬勞要比普通勞動者高出很多,這使他們心氣漸高。同時,藝術的高雅性更讓他們瞧不起普通人,有著強烈的自負感。
(二)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家長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學生心理的全面發展。同時,在教育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簡單粗暴專橫。這種失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會扼殺孩子的個性,扭曲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特別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
(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出現偏向。在中國現在的教育狀況下,在升入大學以前,學生接受的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大多數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把分數視為衡量“個人素質”的唯一標準。因此,造成了學校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單方面加強文化課程學習,難以實現使班級成為學生個體展現、發揮才能的平臺,直接導致學生集體觀念弱化。在升入大學之后,藝術類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再加上各種非主流文化思潮的沖擊,導致其理想信念的迷茫、困惑、缺失。大部分高校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陳舊、方法單一,沒有及時更新科學合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沒有針對新時代學生的思想特點對癥下藥,工作很難取得實效。很多學校強調理論,只能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嚴重缺乏針對性,導致學生的理想信念產生偏差,行為上往往表現出組織紀律性差、集體觀念淡化、追求信仰低俗化。
(三)經濟浪潮的沖擊。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但同時,也因為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社會主流意識還存在一些問題,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受到沖擊,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又尚未完全形成,各種新舊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交錯,相互碰撞,西方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和新奇的生活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展現在當代大學生的面前。而他們又具有異常活躍的思想,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卻又缺乏敏銳、準確、成熟的辨別能力。所以在這個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沖擊,而新的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體系還尚未建立的時代面前,面對洶涌而來的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物質崇拜的大潮,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表現出理想信仰缺失,追求名利,物質實用思想增強的道德狀況和價值取向。
(一)將科學的管理工作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即寓德育于管理工作之中,具體來說:規章制度是做好藝術類大學生管理工作的保障機制。要對藝術類大學生加強政策法規、校風校紀教育;同時通過規章制度約束和規范藝術類大學生的行為,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想志向、職業道德及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讓藝術類大學生認識和領悟到這些管理制度、規章,而且在日后的生活中將這些管理制度、規章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習慣。
(二)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整個高校校園文化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對整個教育領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多開展高雅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它能夠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能夠增長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它能夠對學風、校風產生很大影響。而學風、校風會極大地影響藝術類大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充滿濃郁的學習氛圍的校園會對藝術類大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讓他們在開放的學習方式下學會自覺的學習;同時健康的校風,會全面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并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三)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社會實踐教育是指人改造客觀世界和造就自身的教育,而深入開展社會實踐能讓藝術類大學生有機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藝術類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要額外學習藝術專業技能,課業負擔沉重,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而進入大學之后,深入開展社會實踐的條件則相對較好。因此,很有必要資助和組織藝術類大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以學習知識技能,發展多方面能力,養成正確的群眾觀念、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激發他們勤奮學習的動力、培養勞動觀念。
(四)加強心理教育。即將心理教育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層次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之中。這是近些年來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的改革與創新。人的心理活動是所有精神活動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加強心理教育已成為新時期對大學生特別是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領域、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