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明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征,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區域非遺文化,是地方文明發展的成果,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高校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同時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將區域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以當地的人文底蘊孕育獨特的校園文化特色,必將為地方非遺和高校文化建設帶來雙贏的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區域非遺文化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設,這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也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高校中不斷增強的過程。高校的課堂、社團、講壇是文化傳播和技藝傳播的優良載體,學生對于新事物的學習能力能夠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帶來新的活力。通過非遺教學、講座和校園宣傳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愛鄉情懷,喚起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美育是學校美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基礎。區域非遺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教育中,有助于健全美育育人機制,豐富美育教育內容,形成高校特有的美育特色,形成立德樹人的美育新局面。
無錫作為江南地區的核心城市,擁有眾多歷史悠久和形式多樣的非遺項目,如惠山泥人、無錫精微繡、紫砂、均陶、留青竹刻等,這些都是無錫本土文化的重要縮影。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多元文化的融入,以及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這些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面。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困難重重,手工藝品形式缺乏創新,缺少完善的非遺人才培養機制,社會影響不高,后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
非遺進入高校,可以利用高校的創新設計能力,有效改善產品設計的創新性,提高產品開發的內在潛力。同時高校的人才資源可以成為非遺傳人的后備力量,建立非遺人才梯隊,高校先進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很好地改進非遺人才培養狀況,規范人才培養的形式和機制。
開設錫繡培訓課程,培養各類學生刺繡技藝,為無錫刺繡的傳承提供人才梯隊。發揮藝術類學生的設計特長,開發刺繡圖案設計,設計配色方案,為錫繡的創新傳承提供技術支持。
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傳統技藝教學,在專業課中融入刺繡等傳統技藝的元素,在2017年、2018年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分獲一等獎、二等獎,在傳統技藝與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方面進行積極實踐。
1.本土非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傳統文化大講堂,邀請非遺大師、文化專家到校開展講座,與學生互動交流,擴大文化宣傳范圍,讓多數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的精髓。依托傳統節日,開展校園優秀傳統技藝文化系列活動,要求無錫精微繡國家級傳承人與師生互動交流,體驗刺繡作品的制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針對國際留學生,開展刺繡體驗教學活動,增強留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培養留學生的中國情懷。
2.開展校外非遺文化傳播
組織學校非遺學生社團,到社區、中小學開展非遺體驗活動,讓無錫民眾重憶無錫“老東西”,讓新市民群體初試無錫文化,更好的培養無錫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承接省級高雅藝術進校園項目,在省內其他學校開展非遺文化展覽,讓無錫文化走出無錫,拓展區域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為區域非遺產品拓寬市場。參與省級大學生藝術展演和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展示活動,深化校際間的非遺文化交流,探討高校非遺傳播的經驗,改進非遺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路徑。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觀。我校積極將區域非遺文化與雙創教育融合,指導非遺社團的“e·繡坊無錫精微繡非遺傳播平臺”項目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指導學生完成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錫繡藝術數字化創新傳習工作坊”,項目培養了學生將傳統文化技藝與創新創業融合創新的意識,同時也拓展了區域非遺產品市場。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開展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的教學,并結合線下各類教學活動,全面開展校園非遺人才培養。
1.線上教學
建立非遺文化的在線開放課程,運用新媒體開展非遺知識的傳播,讓學生打破空間的束縛,可以隨時了解和學習非遺知識。
2.線下教學
進一步加強校園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建設,開展以區域非遺文化系列講座,從“非遺的歷史”、“非遺的藝術特征”、“非遺與生活”等方面向師生闡述非遺文化及應用發展,結合非遺文化展覽,體現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理念。
面向全校開設區域非遺公共選修課,采用理實一體教學模式,通過理論講授非遺的歷史、發展和藝術特征;通過實踐教學教授非遺技藝。結合公共藝術課程,開展區域非遺的教學,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同時,在線下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探索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學生社團建設,提升學生人文素質、身心素質、職業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開設非遺技藝傳習所,成立非遺愛好者沙龍,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貼近學生生活地開展刺繡及傳統文化的傳播。在學生社團中不斷發掘優秀社團成員,提升社團育人質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立體化育人工作體系,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為原則,完善學生素質學分認定程序。
開展校園非遺文化宣傳活動,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文化,培養“工匠精神”;開展校園非遺作品展示,通過精品展示非遺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特征,通過學生作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吸引更多學生關注非遺文化。
選用能夠弘揚民族文化的題材,開發非遺課程,高校師生組成教學團隊,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刺繡體驗課程,同時負責邀請本土非遺大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講座,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藝術環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必扶智”的精神,針對鄉村社區貧困人群,開展非遺技藝公益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利用學校校企資源,為貧困人群提供產品訂單。發揮高校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特長,為其免費提供設計方案,幫助其開發新產品,提高貧困人群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