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胡榮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 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由此可見,新媒體在生活中的普及率非常高,高職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網絡時代具有活躍度的一支生力軍,必將被新媒體改變人際交往模式。本文希望通過研究高職生新媒體使用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指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從而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全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單方面的,而由移動信息技術支撐發展起來的第五代媒體—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具備及時、即時、交互、創新和多元等特點,本質特征是具備數字化技術和互動性傳播功用的開放媒體,其快捷、實時的信息互動交往平臺比落后呆板的傳統媒體更加實用,實現了“以點帶面”的傳導,而在其逐步占據信息傳媒主市場的當下,更以美妙聲音、優美動畫、精彩文字、動感視頻迅速抓取大學生眼球,通過微博、微信、QQ、網站等新興媒體形式第一時間獲取各種信息,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性,從而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思想表達、才能展示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大學生的思維與眼界都在不斷開放,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海量信息接觸到更多教材內容以外的知識,使用廣泛信息來源搜索自己專業的具體崗位要求、企業發展現狀等,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和社會,明確發展規劃;而微博、微信、QQ 群、飛信、易班、PU平臺等多種即時通訊工具,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上及時對大學生心理動態給予指導和幫助,讓思政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全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細化到班到組的校園信息傳播平臺,方便教育工作者及時把握學生動態,利用網絡開始“網上護航”,各類門戶網站和終端提供了多種信息傳播媒介選擇,實現了師生全天候“零距離”溝通交流,減少了傳統信息傳遞上帶有的層級性和滯后性,從而使思政教育更具時效性,在看似漫不經心的網絡互動和無關痛癢的言談舉止中,師生關系不斷接近融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幫促學生成長成才。
新媒體環境帶來更加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生活模式。在眾多互聯網平臺上,學生易被氣氛自由輕松、思維語言表達開放的氛圍影響,更加愿意表達訴求,展示自我,表達意愿,這對學生全面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助力。多種新媒體文化樣式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優化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傳輸,豐富教學表現形式,引發學生探知欲;互聯網+、人工智能、電商、“黑科技”產品將極大地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此外,多媒體教室、數字圖書館、主題教育網站、在線課程等途徑提供了豐富教學資源,信息共享和多樣化使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坐擁天下”,飽覽天下群書,接觸前沿動向,從而緊跟形勢,不斷完善自身能力,促進創新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
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和廣泛運用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時代,它突破了時間空間的蕃籬,使人際交往方式經歷了“面對面”到“人-媒介-人”的交流方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從依據語言文字,轉變為依賴網絡、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工具,人與人之間可以建立一種“全天候”的關系,人際傳播的平等性被推向了更高的程度。作為這一改變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高職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分享與團結意識淡薄,不易適應集體生活,人際關系淡漠;而用微媒體工具與親朋好友、同學溝通互動,將現實交際圈“虛擬化”,擴展了他們的“朋友圈”,有助于豐富業余生活,舒緩各方面壓力情緒,從而保持良好心態。此外,新媒體具有的私密性和隱匿性,也使一些內向害羞、不善交際的大學生樂于使用,藉以實現情感的交互和表達。
長期以來傳統社會的相對封閉性,使國人也養成了相對嚴謹的道德行為;而多媒體網絡的開放性,給網絡監管帶來很大難度,言論發表的無節制性容易導致學生群體出現道德價值失范。改革開放40年來,資產階級腐朽的價值觀通過網絡涌入國內,侵襲著大學生的頭腦,雖然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先進的,但新媒體實際交往空間的延伸,使一些反社會、反國家的不良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斷的高職大學生,囿于個人心理素質和理論素養匱乏,極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和誘惑,出現理想信念轉移、價值觀錯位等問題,從而對他們的道德素養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蝕。如果出現不負責任和居心不良的媒體人,借用學生好奇心大肆傳播不良信息,加之以各種網絡言論、思想觀點、輿論導向的影響,容易讓大學生在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時期誤入歧途,這給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平添了障礙。
高校長久以來都是各種思潮交鋒的先發地點。作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入侵,各種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流入國內,一直試圖瓦解我國國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學生長期被包圍在這種信息下,容易遭到利用,也不利于他們明辨是非。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對學生做好應有的提醒和保護,要善持國人以傳統文化為豪的心態,堅信并運用我們的東方智慧,建立真正的東方文化自信,在面臨挑釁信息時保持冷靜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防止文化入侵的同時,有目的地學習、借鑒和汲取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本土民族文化的免疫力,以文化交流為契機,迎接挑戰,包容并蓄,以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不斷為民族文化注入新血液,增添新活力。
“電子毒品”是針對網絡電子商品重要危害的一種生動描述,長期沉溺網絡容易造成大學生與現實世界的隔離,虛擬網絡環境還會導致“網癮”的產生。經調查,在回答關于“新媒體帶來的困惑”,53.6%的同學認為“時間分配趨向于碎片化”,25.4%的同學認為“影響健康,耽誤學業”,57.9%的同學認為“容易成癮,且很難戒除”。可見,高職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降低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網絡快餐式消費日益成為大學生新的生活樣態。毫無節制地網上沖浪,對大學生群體的視力、頸椎造成嚴重生理性損害,還伴生抑郁、遲鈍、焦慮等癥狀;熬夜打游戲“猝死”的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網絡帶來的社會隔離感也會使學生產生自我迷失和角色反差的網絡人格障礙,在當前網絡監督缺乏監管的情況下,甚至有些人格偏激的學生,或經人煽動,做出不計后果的違反道德良知的網絡行為。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高職大學生的發展有利有弊。高職生在面對新媒體良莠參半的巨大信息流沖擊時,要努力獲取實用信息,而不是一味獲取娛樂或負面信息。新媒體的發展,也給思政教育工作者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我們要引導學生尊重不同文化,對待非主流意識形態也應秉承包容的態度;而我們務必要做的是:加強理解、廣泛傳播主流社會思潮,善用新媒體緊跟時代,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高校網絡文化陣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