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巍 吉林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為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挑戰。但媒介融合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電視媒體拓展了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電視編導工作的核心是創新,強化編導技巧對于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十分重要。因此,電視編導需要摸清新媒體技術應用的內在價值,將媒介融合作為編導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同種節目和社會審美方向的相關調查既快捷又方便。為了避免節目的同質化,滿足大眾審美需要,電視編導在編創節目時,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科學的把握媒體市場環境,觀察當前媒體市場的現狀,結合同種節目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1]。圍繞大眾興趣點、喜愛度、認可度,另辟蹊徑,在同類型節目中開辟出全新的道路。這種創新思路可以引導編導人員準確定位電視節目,使節目具有獨特性,吸引大眾的關注。以《向往的生活》為例,該節目在前期通過大量的互聯網調查,發現大眾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方式中非常向往樸實的田園生活。因此,該節目通過錄制真人秀將田園“遠離喧囂、回歸田園”的風格展示到大眾的面前,引起熱烈的反響。
因為新媒體的節目形式復雜多樣,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傳統電視節目可以借鑒這一優勢進行創新。例如,燃爆夏天的愛奇藝綜藝《中國有嘻哈》激發了大眾對于說唱音樂的喜愛。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藝術需求,電視節目也可以引入相關網絡綜藝或者網絡劇,既擴大了新媒體網絡節目的宣傳范圍,也創新電視節目的傳播形式。
信息化視域下信息接收的途徑變得多樣化。電視節目的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甚至出現抄襲的問題。在這種發展環境下,原創作品的數量較為稀少。假如可以借鑒新媒體立意新穎的節目,結合真實事件進行編創,將會創作出獨特新穎的電視節目。比如,大多數電視劇節目中,戰爭題材的作品故事情節重復、老套,甚至有與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抗日神劇”的出現,導致觀眾對此類題材的電視節目喪失了興趣。因此,電視編導可以借鑒《士兵突擊》、《潛伏》、《懸崖》等觀眾認可度較高的電視劇,利用抗戰時期的不同人物視角制作電視劇。只有從真實事件中用心找尋價值并加以編創,才會為大眾制作出更加優質的電視作品。
在精準定位電視節目之后,需要恰當的選取節目的內容。合適的電視內容可以幫助節目提升社會影響力,增加大眾對節目的認可程度。電視編導可以利用數據分析、網上問卷調查的方式掌握受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分析大眾對此節目的喜愛程度,為電視編導提供多種編創技巧[2]。比如,在制作電視節目時,將節目定位為尋寶這一主題之后,接下來電視編導就可以去了解鑒寶專家的具體情況,調查受眾對于“尋寶”、“鑒寶”這些內容的興趣度和喜愛度,將這些數據作為著眼點。邀請鑒寶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節目參與者提供的“寶貝”進行鑒別。為了避免與當前其他尋寶類節目的同質化,電視編導可以將從“珍貴的寶貝”作為核心,引導受眾不僅關注歷代字畫、文物。同時也可以關注一些稀有的收藏品,例如動漫周邊、汽車模型等物品,吸引各領域的收藏者積極加入到節目中,制作出具有話題度和影響力的電視節目。
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其對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漸增加,大眾的審美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強。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網絡環境年輕化、新穎化。例如,表情包、顏文字、網絡流行語受到大眾的青睞。因此,電視編導可以借鑒這些因素,在制作電視節目時,可以結合網絡綜藝字幕的成功案例,創新節目的表現形式:合理使用一些綜藝字幕,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將節目思想更加透徹的傳遞給受眾。如通過一些特效文字加注在節目的某一畫面上。或者通過戲劇元素暈染電視節目。通過創新節目表現形式,可以為大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引起觀眾的共鳴,積極調動其觀看情緒。
手機與互聯網的普及使受眾從群體劃分為獨立的個體。電視節目在制作或者播出的過程中,編導需要及時了解受眾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多媒體技術激發了大眾傳播的個性化和專屬化。受眾群體的分流也使電視節目更加多元化。媒體融合可以在信息資訊領域的傳播更加生動和直觀。因此,電視編導需要圍繞“以人為本”的原則,掌握受眾需求的“碎片化”趨勢。在明確受眾類型之后,選取合適的電視內容。結合新媒體的互動形式,如通過微博、電子郵箱、熱線等形式聽取大眾的意見并進行改進,與大眾一同建立文化與精神共存的娛樂環境。
因此,在媒介融合大環境下,電視編導工作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創作出滿足觀眾審美的電視節目。電視編導不僅要通過科學的方法編創電視節目,還要調動自身的創作熱情,充分了解受眾的喜好,努力提升電視節目的質量,靈活使用多種技巧,進而豐富受眾的精神文化世界,促進社會文化傳播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