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方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心就是加強全面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不可缺少的,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有德育功能,通過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完善自己的性格和修養的塑造,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尤其在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中,音樂課程即是藝術課程,又要按照教育的規律來進行教學,音樂課程還有由頂層設計,要用課程思政的理念來教會學生學習,音樂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是課程思政的重點,使得學生的學習在專業和思政的融會貫通,在掌握很高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思政育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進行了闡述,孔子的六藝當中,禮排在第一位,樂也是緊隨其后里,禮是約束人的外在活動,樂則是對人的內在修養的一種改善,在教育行業來說音樂教育是教育行業中素質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是一個民族都沒有辦法創作出新的音樂,那么對整個民族來說這是一個恥辱。我國也認識到了音樂的重要性,認為應該宣揚民族精神,讓音樂和民族精神相結合這樣音樂就能夠融入到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當中。從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音樂教育都有著思想思政滲透,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能夠發揮出其作用,當前高職院校重點是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對于人文教育怎么沒有重視起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是祖國未來的重要建設力量他們的文化素養、思想道德境界,對個人的前途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對國家的命運有著影響。所以在音樂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是不能夠忽視而且是必須要穩步推進的,這樣才能在培養學生的技能方面。這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
在音樂領域,課程思政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藝術的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規律與藝術規律的碰撞,原有的只管藝術教育的教育方式其實是不適合學生的有效學習的,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是專業的強手,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起到作用。
其次,音樂領域的課程思政尤其重要,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用音樂領域的愛國教育、思政教育的樂曲,讓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在演唱的時候,去領會,發自內心的和歌曲融合在一起,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從而使歌曲的學習和思政的教育串聯起來,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再次,在音樂領域中,培養出來的音樂人才必須要用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唱法為社會和國家服務,音樂具有宣傳、娛樂作用,是宣傳的主渠道,通過音樂的表達,可以服務社會、教化民眾。因此,音樂領域,思政滲透的教育才能有效的培養出社會主義宣傳人才的接班人,娛樂也會成為正統的娛樂宣傳工具。
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正處于青春期,從思想狀態上來說并不穩定,他們的人生觀、思想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處于初步形成及發展的階段,社會上的種種思潮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當前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的普及,以及飛速發展,還有學生的好奇心都會讓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處于一種思想不穩定的狀態,同時高職學生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礎相對弱一點,對于學習興趣而言并不是很高。同時所學專業不一定都是文科性質,有些還屬于理科,那么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參差不齊,對于音樂的知識,還有樂器,聲樂演唱這些基本上沒有了解,僅僅是欣賞流行音樂,即使有一些接觸過簡譜五線譜的學生也是很少的,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追求音樂是不是好聽,從來沒有去探究過音樂的內涵,當前的網絡的高速發展,很多國內外的流行音樂的歌詞的傳播中含有一些消極的內容。那么對于正處于探索期的學生來說,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就業出路一般是技術工人的。同時由于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偏見,會讓學生自己就認為自己比不上本科的學生,從而產生一些自卑的心理。那么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會有一種消極的情緒。對于學生而言學習能力就相對要弱一點,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音樂課程中進行思政的滲透,是寓教于樂的有效的方式,學生在學習藝術美的同時,同時把枯燥的思政融入到藝術的學習中,正好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自己的發展方向。
其次,本來傳統的思政教育,因為教學方式、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許多學生就不喜歡聽,要想把學生留在課堂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也沒有達到上課的目的。在音樂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通過多愛國主義歌曲的學習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再次,高職院校結合學生的學情,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有效的把思政結合起來,可以更有效的幫助高職院校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教育學生,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與娛樂方式,在娛樂中音樂占據了很大的地位,但是由于自身的音樂基礎比較差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就比較低,從功能上來說,道德教化功能弱于娛樂功能,沒有辦法分辨出作品的好壞。那么對于好的作品中所含有的情感精神往往很難體會到。同時他們還覺得欣賞經典的音樂作品是一種比較落后的意識,和他們的審美不符合,其實經典音樂作品中包含的精神理念,對于自己三觀的形成還有道德修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教育中,還要注意選具有代表的思政滲透的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的主要樂曲,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不僅只是學會唱歌,重要的是了解歌曲的歷史背景,歌詞的激勵人內的作用,了解歌曲在當代起到了什么作用,從而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首先,在近代音樂作品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紅色經典紅色歌曲,對于當時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場景進行了生動形象地反映,這是中國革命的一個真實的寫照,紅色革命歌曲來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那么抗戰時期的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解放戰爭時期的咱們工人有力量等等,這些歌曲的政治立場非常的鮮明,思想境界非常的積極,紅色歌曲源于人民群眾,來源于人民的生活。從旋律上來說,很多來源于民歌能夠很快的讓人唱起來,同時歌詞也是源于人們的生活,能夠激發起人們的共鳴,這就為紅色歌曲的流行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這些歌曲,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就能很好的教會學生學習歌曲,了解時代,學會唱歌。從而學生的學習通過音樂作品就能更多的把紅色經典歌曲對學生展示,從而讓學生牢記歷史,學好音樂。
其次,對于流行音樂的選擇,而流行樂則不同于紅色經典歌曲,流行音樂曲調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能夠很快的被學生接受,那么通過流行音樂能夠快速的傳播思正成為當前思政教育的一個新途徑。當然在流行音樂中成長的一些作品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其中找到一些好的切入點,將流行音樂和思政能夠結合在一起的好的音樂作品進行一個有力的傳播,當前也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天耀中華》、《中國夢七子之歌》、《青花瓷》、《花田錯》,這些融入了中華元素、民族元素、中華傳統文化、謳歌現在的國富民強,對追求理想生活不斷前行,而做的這些音樂作品從愛國宣傳,傳統文化、追求遠大理想等各個方面,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在進行音樂傳播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再次,在對國外音樂作品的選擇上,教師的選擇一定要慎重,經典的歌曲可以選擇,對于一些外國思潮,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外國歌曲作品,教師尤其不能選擇,不然學生正處于懵懂時期,容易不明緣由的全盤接收,從而起到負面的效果。
因此,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無論是教學方法、手段、形式,還是對音樂作品的選擇,都應該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選擇一些經典的歌曲,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歌曲,包含愛國主義情懷的歌曲來進行教學,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在音樂的教學中,使得思政教育的滲透,有效的做好課程思政。學生在這些激蕩人心的旋律中激揚青春,了解過去,從而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思想滲透,充滿愛國主義的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教育也不是一天就能夠完善的,需要教師進行一點一滴的培養,那么會對學生產生非常長遠的益處,對學生而言就是受益終生,作為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和核心素養,那么在實際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才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上來,完成音樂課程中的思政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