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瑀淼 戴沖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
《文藝作品演播》作為播音主持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旨在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文學鑒賞能力及文學作品的演播創作能力。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同學在演播創作中容易忽略前期準備,單純模仿老師的聲音狀態,志在其“形”,而舍其“神”。備稿不充分,理解不到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作品缺乏有機的情感運動。如此創作很容易產生“有形無神”、“味同爵蠟”的感覺。
考慮到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大部分《文藝作品演播》教學都以“播”為主,重“播”輕“演”。除了話筒前的“播”,臺上的“演”也是本課程的重要創作手段。如詩歌散文的現場朗誦,寓言童話的舞臺展示同樣也是本門課程的考核內容。對于播音學生來說,前期的專業訓練讓他們在話筒前更放松。但當面對舞臺展示時會有些緊張,部分同學的展示的束手束腳影響了效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播音主持本科的教學過程,除了理論知識的講解之外,實訓更是課堂學習的重點內容。如何授課更生動?課堂氛圍更活躍?學生們參與性更高?是本門課教學改革中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核心是必須重視學生分析理解稿件和自主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稿件處理能力和綜合表現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播音主持教學是否可以借鑒戲劇表演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呢?表演依靠臺詞與行動,播音主持創作依靠有聲語言及副語言,二者殊途同歸。表演創作手段的借用對《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教學是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的。
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是件細致的工作。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如果不認真理解就很容易“見字出聲”想當然的“讀”出來。依照表演創作方法,需要學生理解規定情境下角色的行動的三要素,分析言語動作下的心理動作是什么,在心理動作的支配下會流露出怎樣相應的形體動作。“磨刀不誤砍柴工”,對內容細致的分析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清作品背景、角色特征等信息。避免學生在創作時找不到頭緒,可以有據可依,有證可查。
教學采用集體討論、劇本改編、角色分配、創作準備、舞臺展示的方式進行。學生面對要展示的內容帶有期待,愿意積極的投入到創作中去。在集體討論中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講解,調動學生積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創作的習慣。例如,寓言、小說、廣播劇、影視配音這幾類體裁中角色語言較多,主要以人物語言開展敘事。其中廣播劇從形式上來說與劇本最為相似,但還有區別,比如對于舞臺提示的表述就不夠充分。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加入了引領學生對稿件進行劇本化創作的過程,通過老師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分析角色的語言、心理、形體,如何加入適應的舞臺提示輔助創作。過程中與學生們一同分析稿件中的規定情境對角色的影響,讓學生自己對要塑造的角色有一個認知。既能增強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有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和創作的空間。在創作準備中通過分析行動三要素然后設計行動來重塑人物。引導學生用真情實感去創作角色,力爭神形兼備最大程度讓角色鮮活起來,增強學生對稿件的理解與創作的自信。
最后,將理論構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實驗教學來檢驗思路,發現問題并探尋其原因。
首先草擬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案,設計如何在課程中加入戲劇表演創作時對規定情境的分析、劇本化改編、舞臺行動等知識的講解。
然后申請表演教室、表演道具等相關教學設施輔助教學實驗。
最后建立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將播音系17 級D1 小組選為實驗組,在教學中加入表演相關的知識與要求。普通小組17 級F1 組按照傳統的內容講解、說明示范、針對輔導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實驗內容選為廣播劇與寓言,最后將兩組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并分析原因。
用廣播劇作為開始是因為廣播劇內容貼近現實生活,易于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且劇本相對成熟,舞臺提示更多,創作難度小。實驗內容選擇《紅絲帶》選段。選擇《紅絲帶》因為愛情是人類的共同情感,更易理解。其次二十歲左右的同學們正是對情感有著好奇的年紀,更容易走近角色。
要求:學生能夠自主設計雪妮、秋實的聲音造型,并且通過語言來體現人二者的內心活動與性格特點。
結果:對比之下實驗班效率更高,學習主動性更積極,師生交流更多。
原因:通過外化的形體動作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鮮明的性格特點支撐人物的語言動作,使之更加自如飽滿,呈現效果更佳。
存在問題:實驗班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以及部分同學行動僵硬。
解決辦法:通過更多的課上展示來增強自信,通過熱身使學生身體放松。
把寓言部分放在后面是因為寓言與劇本區別較大,沒有舞臺提示改編起來有難度。寓言中的角色形象與學生現實生活差距較大。如何處理角色行動并避免過猶不及成了一個難點。為了符合難易程度的逐級遞增,因此將寓言安排在廣播劇教學之后。試驗內容選為《一頭學問淵博的豬》,這篇寓言矛盾沖突鮮明,八哥和豬的形象生活中較為常見,角色性格特點突出好把握,學生創作有跡可循。
要求:能夠塑造旁白、豬、八哥三個聲音并可以自如轉換。
結果:同學們在剛開始找不到切入點,學習有些抵觸。通過梳理臺詞,分析行動之后開始漸入佳境。雖然前期投入時間較長,但理解程度更清晰。前期對老師的指導依賴較強,后期自主排練創作熱情高。學生之間交流變多、課堂學習氣氛熱烈、展示欲望高漲、作業完成的好。
原因:從分析文中人物關系到梳理角色的語言、心理、形體行動完成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準備工作。前期準備工作雖然長,但充分的準備積淀了他們的自信。新內容新難度的學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又滿足了青少年期待展示的渴求。
存在問題:動物的擬人化處理較難把握和不愿去塑造反面角色。
解決辦法:更細心的尋找動物角色當中的“人性”,不要執著于其“形”而忘其“神”。以“神”為主,以“形”輔之。同時對學生講解角色有正惡之分,但是藝術工作者沒有高低之分。明確我們的任務是就是藝術創作,給人們帶來收獲才是我們的創作目的。
“等著學”和“問著學”、“獨自思考”和“集體討論”、“模仿復制”和“加工創作”,這些差別的決定因素不在學生而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上。這也體現了不同學科教學方法的交流融合給課程和課堂所帶來的變化。實驗組的同學們通過學習表演內容拓寬了視野、豐富了技能、提高了學習熱情、強化了學習效果等等。
在收到實驗組同學良好的教學反饋之后,新的問題仍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解決。比如“詩歌的意境如何展現?”“散文的時空如何轉換處理?”等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