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垚宇 吉林省圖書館
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發式增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獲取者,面對海量的信息,用戶無法保證所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有責任也有義務向用戶開展社會教育,能否在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有效的培育和提升用戶信息素養水平取決于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水平,因此,提升圖書館員信息素養,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養館員隊伍尤為重要。
“信息素養”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認為所有經過訓練的并在工作中善于運用信息資源的人被稱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對信息素養概念的界定、內涵等也在不斷的進行修改和完善,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
以20世紀90年代為分界點,90年代以前,學者和研究機構對于信息素養的內涵界定較為統一,認為信息素養是一系列技能,即能夠有效查找信息,并對已獲取信息能夠進行鑒別、篩選、使用和存儲的能力。90年代以來,學界將批評性思維引入到信息素養概念和標準中,1992年,Doyle 在信息素養全美論壇的終結報告中對信息素養的概念進行了擴充:“……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2015年,ACRL 對2000年 制 定 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進行了修改,吸收了元素養、閾值等多種理論,將信息素養重新定義為:“個人對信息的反思性發現,對信息如何產生和評價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并合理參與學習團體的一組綜合能力”。
新概念一經提出,便逐漸在全球引發關注,得到了廣泛傳播和使用,學者和研究機構紛紛圍繞如何提高信息素養展開了廣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則集中在學校。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的“全民信息計劃(The 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me,IFAP)” 推動了信息素養教育走向社會大眾。
國內對于“信息素養”的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后的二十多年里,關注度日漸上升,學者們對信息素養在助力圖書館與社會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愈加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對公共圖書館的內涵和功能有了明確的界定: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具有高水平信息素養的館員隊伍。
圖書館員信息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綜合素養水平。作為信息的組織者和傳播者,圖書館員對信息資源的獲取、篩選、分析、處理以及對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已成為新時代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因此,圖書館員設定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水平既是職業發展的必然,也是職業使然。只有不斷提高圖書館員信息素養,強化館員的服務能力,才能加快全民信息素養提升的步伐。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的“全民信息計劃(The 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me,IFAP)”推動信息素養教育走向全民,公共圖書館對提升公民信息素養起到基礎和關鍵作用,而圖書館員所具備的信息素養水平直接影響公共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功能的發揮,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圖書館員是一個傳遞信息者,讀者是被動接收者。當前,則更加重視參與的作用,館員與讀者之間建立伙伴關系,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引導讀者對信息的篩選、分析和運用,在合作中實現公民信息素養的提升,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
將信息素養教育納入館員職業培訓科目,把文獻信息檢索培訓作為提升館員信息素養的重要手段,保證一定的學時;在培訓方式上,可以積極探索多樣化信息素養教育方式,打破傳統教與學的常規培訓方式,鼓勵館員參與到培訓過程中,增加互動的機會;在培訓內容上,要與時俱進,確保培訓內容及時更新,注重館員的反饋,及時調整下一步的培訓,提高培訓效果。
公共圖書館有著豐富的館藏資源,在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要引導館員充分挖掘和利用館藏資源,在服務讀者的過程中,在工作中達到學習的效果,充分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最終提升館員的整體素質。
在數字時代,MOOC 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在提升全民信息素養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公共圖書館在通過利用龐大的文獻資源和信息資源設備來提升館員信息素養水平外,也可以引進或制作信息素養MOOC 課程、開發“嵌入式”迷你MOOC,豐富課程內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館員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