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婷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而大學生對法律認知不足,處理問題不理性,法律運用能力不強,這將會影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來自大學生自身、社會價值觀念和高校法制教育三個方面的因素。要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就必須要樹立法律權威,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師資建設,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教育活動常態化,建設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社會轉型 大學生 法律意識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社會轉型期,他們的法律意識將會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要的影響因素。只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轉型,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法律認知不足
從經濟基礎和社會經歷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同時,作為社會的人和學校集體的人,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個人香煎的損害,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形成了堅定的法律信仰,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才能有效地進行個人行為調控。對于大學生來說,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校內法律理論學習、網絡宣傳報道和時事新聞信息,對治安管理處罰、交通安全常識等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社會兼職、就業創業當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了解較少。
2.處理問題不理性
大學生普遍認為誠實守信極為重要,擁護和支持“作弊入刑”的做法,堅決反對學術不端、考試作弊等行為,這說明他們關注考試公平、公正、公開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但是在他們自己遇到糾紛時,往往不會經過充分地理性思考,很少利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總是盡可能地避免接觸法律,習慣于通過熟人來解決問題。極少數大學生甚至會因為過于理想化而據理力爭。
3.法律運用能力不強
當前的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經驗缺乏,其學習和生活都過多地依賴學校和家庭,不具備較強的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時,他們習慣于憑借自己的經驗來處理,而不是從法律上尋求依據。這樣做往往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甚至會以違法的行為來避免自己的利益損失。從現實來看,大學生勤工儉學或消費購物難免會接觸“勞無所獲”、“消費欺詐”等問題,但由于法律知識儲備不足等影響,他們通常會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做出讓步。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成因分析
1.大學生特殊心理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逐漸成熟而沒有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但仍不成熟,看待問題往往因為只注意表面而過于片面。
當前的大學在校生以90后為主,他們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極少面對困難,處事自我意識強烈,多具有自負的表現。他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喜歡張揚個性,且因為處于青春期,感情豐富而脆弱,喜歡用批判、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處事方式往往過激,總是要極力地擺脫外界環境的干涉和約束。甚至有的大學生稍有不如意,就會對社會、學校和家長產生對立情緒,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遇到新問題、新情況時,有的大學生會產生極度不平衡的心理。他們會因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而逃避競爭,因為遇到交際障礙而拒絕與同學來往,因為沉迷網絡而漠視他人……他們對自己言行的評價過于主觀,不能正確表達息的想法,對周圍環境認識不科學,缺少個人信仰,缺少責任意識。正因如此,社會上才出現了大量的大學生過于追求物質享受,才出現了大量的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
2.多元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儒家傳統思想對我國的影響深遠。儒家思想“重德輕刑”,衡量人辦事對錯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愛此影響,大學生會把法律當成負擔,對法律訴訟心存忌諱,這便影響了其法律平等意識的形成。信奉儒家思想的大學生只看重權利而不注意履行義務,權利義務結構嚴重不合理,遇到糾紛時習慣于“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甚至有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玩世不恭,總想挑戰法律的權威,不想成為了民主法治建設的絆腳石,影響了其他大學生對法律的警車,影響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
另一方面,反對勢力對我國的干涉已經滲透到了思想文化領域,企圖改變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資產階級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借助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降低了大學生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對自我行為的道德約束,通過網絡泄露他人隱私、詆毀他人、違法犯罪的現象并不少見。
3.不規范的高校法制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很多高校并不重視該項工作,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思想道德教育混為一談。一,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從形式到內容上都融入到了德育教育當中。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變相為德育內容實際上是沒有依據的,只有使其從思想教育附屬的陰影當中解脫出來,使之具有獨立地位,才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在大多數高校當中,法律意識的培養都不屬于傳統的“主課”的內容,在高校課程體系當中地位不高。因此,高校當中并沒有專職師資負責法律意識培養工作,而只是由德育教師或政工干部承擔該項工作。這些教師通常都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專業總體水平不高,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互動不足,不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甚至為了節約教育資源而將幾百名學生集中在一起上課,教學效率低下,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此一來,導致大多數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了不信任感,甚至萌生了抵觸心理,出現了與法律意識培養目標背道而馳的現象。其原因在于高校多年以來過于追求專業教育而忽視了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同時也反映出了現行教育體系當中法律教育的缺失。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策略
1.樹立法律權威,凈化社會環境
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特別注意塑法律信仰,通過正面教育引導其認識到法律對群眾權益的保護和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功能。而正面教育的案例來源于社會,因此需要努力凈化社會環境,倡導以人為本、法治先行的理念,利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要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獨立、公正,強化法治權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任感,通過社會環境影響大學生摒棄“權大于法”的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