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紀,人們的民主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很大提高。高校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在德、智、體、美、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全面的認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意義,將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受傳統教育人才觀的束縛,出現了以學習成績高低為衡量標準的應試教育模式。正是這種過分的注重學習成績的大環境,使得家長和孩子都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根據諸多事例我們會發現,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時常會出現不懂得怎樣與人交流,性格較為內向,不喜歡與同學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極端。如果還一味追求成績高低,最后學生只會淪為應試教育的棋子,給社會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數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依據學生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的未來發展以及評價學生心理素質,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在課程的設置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難免走程式化道路。
(二)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匱乏。現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遠低于社會對于大學生心理的需求,教育效果欠佳,沒有達到積極預防的作用,其中很大原因是高校缺乏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在一些學校,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人數很少,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不多,不能滿足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一些學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任,更有學校聘用學校的校醫來擔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這就很難從專業角度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很難采用積極的言語和行為等方式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疏導。同時,由于學生的心理狀態并不好,也就不會全神貫注的關心老師在課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積極方法的講解,平時也不愿意主動和老師進行交流,這也就導致了老師關注他們的機會變少,學生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有效及時解決。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不可能只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門課程就培養出來,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需要家庭教育的基礎,需要社區人文環境的優化,需要大眾傳媒大力宣傳社會正能量,引領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心態。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達到理想效果,就需要發揮社會的合力共同完成。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社區、家庭割裂開來,這必然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難以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戀愛過程中的困惑。在校大學生基本都處在18-25歲的年齡階段,生理發育已基本成熟,感情心理也發展較快,對于如何獲得愛情、維護愛情等表現出空前的關注,與異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也達到了頂峰。隨著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與異性交往的機會明顯增多,大學生向往愛情,渴望戀愛實踐,加之一般大學對大學生戀愛采取既不鼓勵也不禁止的政策,這樣就使得戀愛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尤其在大學三、四年級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大學生由于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學生在戀愛中一旦感情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受到沉重打擊,表現出郁郁寡歡、意志消沉或陷入糾纏與報復之中不能自拔。
(二)人際交往中的困惑。當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凡事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進入大學后,交往范圍擴大,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在共同生活中難免遇到摩擦和沖突。面對集體生活,很多大學生就會表現為缺乏人際溝通能力,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如有些學生因為害羞、自卑或缺乏人際交往經驗、不懂交往技巧與原則、不善言辭等導致不會與人溝通、害怕交際;有些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始終抱著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閉鎖心理,不愿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這些問題都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壓抑、孤獨等不良情緒。情緒積壓太久、心理壓力過大、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三)經濟方面的困惑。對于貧困生家庭來說,每年萬余元的學費、生活費是一項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許多家庭不得不到處借債才能勉強湊齊,貧困大學生在邁入大學校門的一刻起,心理上就一直在承受著不同尋常的經濟壓力。受社會上攀比風、吃喝風的影響,當今的大學校園競相消費現象也強烈地刺激著部分貧困生,物質條件的窘迫使許多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因貧窮造成的心理創傷、承受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貧窮窘迫的生活本身帶來的壓力。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愿與人交往,心理上常常逃避、退縮,甚至發展成自閉癥、抑郁癥。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路徑
(一)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應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課程平臺的利用,不斷充實師資力量、編制教材內容、設置課堂課時,完善課堂教學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心理專家要為學生做壓力管理、情緒調節、困難應對、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的專題講座,使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理性的看待遇到的困難挫折,學會與壓力、困難挫折共處。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提供有利于健康心理形成的外部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對大學生個性品德的陶冶和導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難以代替的。形成一種整體氛圍,使大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影響之中,以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當代大學生大多數出生于90年代以后,他們的思想較為新潮活躍,主體意識較強,對于教育者強加給他們的東西極為反感,尤其在他們喜歡的網絡中。因此,應該搭建教受雙方“和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教與受的“和合”不是單純地相互配合,而是要發揮網絡的特性,采取民主、生動、自由的互動教育方式,尊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主體地位,允許他們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從而實現教受雙方的思想對接與良性溝通。但是,教育者對網絡進行充分利用的時候,也不能被網絡所完全左右,應該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一面,避免網絡弊端的出現。
(三)凈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的環境。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時代主旋律。決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眾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極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語”。廣大師生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做到嚴謹、認真、誠信,加強自我控制力,保持原則,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要營造寬松的學術氛圍,減少過分的強制性的學術論文任務,要鼓勵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優化家庭環境,關愛弱勢群體長期不良的家庭環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歸根到底在于對其性格的影響,比如造成孩子孤僻、自卑、過于內向,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等等,而這些因素,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等等,困擾孩子的一生。因此改善家庭環境,使家庭的結構和功能優化,對于子女心理健康發展、良好個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王文燦(1991—),男,漢族,籍貫:江蘇南京,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政治機關工作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軍人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