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
摘 要:新常態是當代中國最熱點的經濟模式,自2014年提出以來,經過幾年的發展,新常態逐漸在意識形態領域實現了“常態”的轉變。廣大的經濟學者不斷研究新常態理論,提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的轉變添磚加瓦。
關鍵詞: 新常態 中國經濟 發展態勢 結構動向
前 言
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目前不甚明朗,我國改革步伐穩步向前,目前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科學的理論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新常態應運而生,習近平主席提出這一理論為我國經濟提供了發展方向,指明了發展道路。顧名思義,新常態就是我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了30年高速增長期走向可持續性中高速增長的經濟狀態。世界格局不斷變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萬千,我國在近幾年的經濟改革之后,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和經濟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1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概述
2014年,習近平主席以河南考察為機會,把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總結為新常態,這成為我國學術領域對經濟形勢最權威的總結和歸納。中國發展仍然處在關鍵的戰略時期,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我們要增強信心保持平穩的心態,穩中求進。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概況態勢較好,各項經濟指標比較正常,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的中心地位沒有動搖,重工業在國家GDP占比逐年下降,我國把新技術的發展擺在首要發展位置,國家經濟可持續性中高速發展[1]。
2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
2.1民生問題常態化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越來越關注民生問題,政府在民生方面擔當大任,不斷出臺新的符合經濟形勢的民生政策,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新常態的本質是提高質量,即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穩定物價,使民生更有保障。就2018年來說,政府在民生領域出臺了多項舉措保障民生。比如,10月1日,國家稅務局把個稅起征點提至5000元,改革實施首月,人民的納稅負擔減輕了316億元,直接減少了6000多萬的納稅人數。由此可見,國家出臺民生政策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態勢中的常態[2]。
2.2服務產業密集化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發展密集型服務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階段的各項工作已經完成,密集型服務業所需的消費需求已經初具規模,當前密集服務業主要集中在高水平旅游、特色餐飲服務、高等職業教育等領域,行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公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正在不斷加強,發展服務密集型產業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對中國環境問題的貢獻巨大,例如解決當前的霧霾問題等。服務業屬于第三產業,在新常態下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道路和發展方向,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17年第三產業的營業額增加值為42萬億元,增長率大約為8%,服務業密集化已經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2.3居民購物網絡化
中國的互聯網購物自2012年以來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趨勢,到2018年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家互聯網購物巨頭一起發展的局面。淘寶、京東、當當等電商平臺在新常態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不斷拓寬業務范圍,中國的居民網絡購物總量穩居世界前列。新常態不僅是國家工業的發展狀態,居民對經濟的貢獻才是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居民購物網絡化在新常態下不斷出現新的發展形勢,物流行業的發展縮短了購物的時間成本,民眾更加愿意網絡購物,網購已經成為新常態下不可遏制的新型經濟領域[3]。
3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結構動向
3.1 產業結構轉向新興產業
新常態下國家加大了對高污染企業的改革力度,大力減少高耗能污染企業的占比,投入資源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領先于其他國家的關鍵因素。黨和國家在新常態下積極作為,不斷建設新的科研機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鼓勵科技“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積極學習國外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不斷加大對新型產業的政策扶植力度,地方政府要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特征,因地制宜調整經濟結構。數據顯示,2017全年新興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0%左右。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加快,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經濟體系中不斷發展壯大。
3.2 地區結構轉向鄉鎮農村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仍有較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借助改革的大潮蓬勃發展,但是在后期的發展中由于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逐漸衰落了。新常態下國家提出了復興農村經濟的口號,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經過幾年的發展,鄉鎮經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這也是由鄉鎮自身集團作戰的優勢決定的。首先是在我國當前新常態經濟形勢下,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例由原來的3:1轉為了1.9:1,農村人均的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多;其次,數量繁多的鄉鎮企業對我國經濟的增速貢獻度達到了55%。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決定了我國新常態下,隨著鄉鎮經濟的復蘇,地區結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3.3 經濟增長注重依靠內需拉動
新常態下我國積極實施需求側改革,應對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結構不合理問題,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拉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消費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在不斷提升,消費的作用逐漸突出,2017年消費對GDP貢獻率從 2010 年40%左右提升到2017年65%,消費已經發展成為新常態經濟下的重要力量。
結 語
總而言之, 在經濟新常態下, 我國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結構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變化和出現新的經濟問題,但是,總的發展趨勢是處于不斷優化中,國家也越來越關注民生問題,這對于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我國在新常態下,應該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沉穩應對國際國內新形勢,不斷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 孔繁永.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商,2016,(第27期)
[2] 李媛,陳常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第19期)
[3] 李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