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慧
摘 要:叫賣語言從起初小商小販為了推銷商品而又叫又唱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擴展為因推銷商品或開展商務而使用的一種特殊的口頭語言表達形式,筆者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叫賣 語言 應用
一、叫賣語言的產生
“叫賣語言是小商小販為了推銷商品而又叫又唱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北京、天津等地俗稱為吆喝,上海、杭州一帶叫吆唱,有些地方稱叫唱,還有其他一些叫法的。[1]隨著經濟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叫賣語言作為一種商品交換與買賣的重要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叫賣語言是從什么時候產生的,這無從查考,但可以大膽地猜想,在唐宋以后恐怕已開始盛行,到了明清,可能更為普遍。清代的《燕京歲時記》說:‘玫瑰花、芍藥花……四月花開時,沿街喚賣,其韻悠揚,晨起聽之,最為有味。又說‘菱角、雞頭。七月中旬則菱芡已登,沿街喚賣,曰:‘老雞頭才上河。”[2]伴隨著小生產經濟和商品交換模式的變化,叫賣語言由當初的興盛發達,到近乎銷聲匿跡,再到現在的活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變化過程。然而,由于買賣方式的進步變化,現在大多數叫賣語言不似舊時那般回韻悠長、可聽性強。特別是年輕的商販們經常以干硬生澀的語言叫賣,直白的叫喊聲,毫無美感和欣賞性可言。老一輩的手藝人和民間藝術家所掌握的叫賣語言往往具有極強的審美性和藝術價值,但是面對傳承不善的現實困境,叫賣語言這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更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二、叫賣語言的語音及韻律特征
由于叫賣語言具有單向性,受話者是廣大老百姓但并不能確定究竟哪一位才是顧客,因此叫賣語言的發話者需要盡最大努力使得叫賣語言的傳播質量更高、傳播范圍更廣,它們通常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傳播質量高的叫賣語言往往音強較強,也就是俗話說的“大嗓門”。“《燕京雜記》中也寫道:‘呼賣物者,高唱入云。旁觀喚買,殊不聽聞惟以掌虛覆其耳,無不者。形容叫賣聲高唱入云,把它比作響雷,可見其音量之大。”[3]音強與發音體振動的幅度有關,在現代叫賣聲中,僅憑個人音量的大小已無法達到出彩的叫賣效果。現在的商戶們往往借助“小蜜蜂”(一種擴音器)、大喇叭、音箱等增強自己的叫賣氣勢。其次,為了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延長顧客的反映時間并突出一種美感,叫賣語言的音長往往較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拖腔。譬如現在依然能在居民樓附近聽到的“磨——剪——子唻——戧——菜刀”,這種聲音長短錯落有致的吆喝聲往往能在人們腦中形成條件反射,即使無法辨清口音,聽到這種熟悉的韻律和節奏也能讓人明白。再次,除去放大音量和增加音長外,叫賣人往往選擇反復吆喝的方式來加深顧客的印象,譬如使用擴音器中的“重復播放”功能,這樣能在短時間內讓人記憶深刻。但如果是無休止的單一重復,即使被看作是樂音的叫賣聲也會成為噪音。
“叫就是以高音、長音合上升語調來表現叫賣內容,除唱這些以外還伴有優美的曲調——吆喝。吆喝,一是要大嗓門,二是要拖長腔。不僅叫唱一遍兩遍,還反復多變。不僅有簡單的叫、唱、吆喝,還有的編成一段段的韻文”[4],好的叫賣語言以其韻律美被記錄與傳承,讓顧客購買商品的同時獲得了愉悅的聆聽體驗。叫賣語言在句中停頓時往往會添加“喔”、“哎”、“嘞”等語氣詞且聲調平緩,句末常會借助無聲停頓等進行短暫的休息和區分。
三、叫賣語言的構成
“商品叫賣語言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名稱,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位,商品或服務質量表述,招呼和建議等。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名稱是商品叫賣語言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叫賣語言中必不可少的成分”[5],筆者從叫賣語言中的商品或服務項目名稱入手來分析其所屬成分。
在日常生活中,叫賣語言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有形商品作為載體,這種叫賣語言往往是以名詞作為主要成分,叫賣關鍵詞以合成詞為主,以偏正型居多。而另一類叫賣語言則是以無形商品為主,強調商品的功用性。這些叫賣語言中多出現動賓型合成詞和支配式短語,強調叫賣者所具有的本領的價值和獨特性。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叫賣者只是喊出“菜刀”而不加任何動詞進行補充說明時,我們根本無法區分究竟是“戧菜刀”還是“鍛菜刀”或是其他的修理服務內容,自然而然就相應減少了對其的需求,叫賣的價值和目的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四、叫賣語言的交際與應用
叫賣語言自產生以來,大多缺乏系統化的整理,同時由于其極度的日常化和通俗性,可創造的空間和發揮的余地很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叫賣語言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日常叫賣語言必須遵守一定的語言規范,才有利于叫賣吆喝的傳承與發展。“叫賣語言規范應當遵循什么原則呢?我認為有這樣幾條:(1)內容要健康;(2)語言要準確、明了、簡潔;(3)語調、韻律要悠揚婉轉,優美動聽;(4)語句要簡短、完整;(5)聲音要清脆并能傳遠”[6],陳章太在文章中提到了以上幾個原則要求。筆者認為,叫賣語言在具有一定文學性、可聽性的同時更應使用通俗化語言,以適應日常交際需要和達到叫賣商品的目的。
叫賣語言不僅滿足了我們日常生活交際的需要,有的還給我們帶來了音樂的美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叫賣語言漸趨簡單化、庸常化,我們應該對富有文化價值與內涵的叫賣語言加以繼承發揚,留住這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引導其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我們的生產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章太,《叫賣語言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3期,第104頁。
[2] 陳章太,《叫賣語言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3期,第105頁。
[3] 胡士云,《叫賣語言的語音特點》煙臺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第39頁。
[4] 葉青,《新興學科百萬個為什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頁。
[5] 曹煒,《商品叫賣語言的構成、類型及發展演變》江蘇大學學報第2期,第8頁。
[6] 陳章太,《叫賣語言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3期,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