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不可避免的使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受到沖擊,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搶占轉變經營模式的先手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商業銀行受傳統的經營觀念影響,在轉型發展中困難重重,導致中間業務發展緩慢。在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內部環境有著優秀的發展潛力,外部環境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與監管體系。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有著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還存在著產品單一、經營范圍窄、服務均質化與收費不規范的問題需要通過提高創新能力、差異化服務策略與完善定價方式來解決。
【關鍵詞】商業銀行 利率市場化 中間業務
1緒論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嘗試利率改革。利率市場化創新完成的44個發達國家中,美國利率市場改革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并于1986年3月在全國順利實現利率市場化改革。然而,與發達國家不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往往過于激進,導致改革失敗,例如在改革進程中使用太激進的金融改革,導致金融危機爆發和失敗的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利率市場化對各國的銀行業產生了重大的沖擊,但是利率市場化仍然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不斷開放與發展的必經之路。就成功改革的經驗而言,順應了市場發展規律的改革方式往往都獲得了成功。而像拉美等之前使用利率管制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由于習慣了受管制的金融環境,對于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利率放開的情況很難適應,導致改革失敗。
1996年6月1日,同業拆借利率市場的的開放。意味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正式推行,雖然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較晚,但是利率市場化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建立時,對于市場的目標是希望市場能夠對資源配置起到基本作用,價格正是這一目標的重點,要通過價格機制,來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資源的配置問題。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利率市場化必然導致銀行存款利率的上升以吸引更多的儲戶在銀行存入資金,另一方面銀行的貸款業務會因為優質企業的議價能力而使貸款利率提高受到抑制,受這兩方面影響,存貸利差將不斷收窄,中小商業銀行因此無法與體量更大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較量。而最終迎來失敗倒閉的命運。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目的
在我國經濟建設的初期,采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制利率,這一制度有著利率層次少、利率程度低、利差小、管理權限過于集中的弊端。我國采用這一制度的原因是為了促進和扶持農業市場、穩定物價和市場等。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利率市場化的多個條件都已具備。在管制利率時代,我國的利率水平不受商業銀行管理,由人民銀行決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率管制制度也逐漸被打破,商業銀行需要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拉開序幕,政府開始認識到了市場供求狀況對于利率的決定作用。伴隨著之后政府對于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大的權利。這使得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管理利率風險參與市場競爭,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在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商業銀行將比之前利率管制環境下面臨更大的利率風險。從其他國家的利率市場化實踐中我們要吸取教訓,建立利率市場管理風險,科學應對利率風險沖擊,理性預測走勢。
1.2.2研究意義
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該認識到,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和始終貫徹的“走出去”的發展理念,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過程將一直加深,亞洲甚至于全球都將認識到人民幣在國際間結算地位不斷提高。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層次也將不斷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水平也將不斷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需要了解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存貸利差的不斷縮小,中間業務所面臨的沖擊與發展的機遇。大商業銀行該如何進一步促進供給側改革的發展,使中國經濟進入更高的經濟水準。還有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如何提升競爭力,充分使用利率市場化的優勢,發揮中間業務在面對風險時的維穩作用。此外各大中小商業銀行該如何抓住利率市場化的機會,開展中間業務。同時做到維持生存,在競爭中發展。對于這些中間業務問題的研究,將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和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1.3研究方法及內容
本文將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將利率市場化作為虛擬變量構建模型,通過函數關系來研究利率市場化對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2利率市場化對中間業務的OLS實證分析
2.1變量選擇與樣本空間
2.1.1指標選取
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利率市場化這一變量對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故主要的變量為利率市場化。但是此外仍有眾多的經濟影響變量存在,挑選其中較為主要的變量加入考慮:中間業務在營業收入占比(X1)、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凈額(X2)、企業直接融資總額(X3)、平均利差(X4)各項指標都屬于宏觀經濟指標,數據的來源可靠且精度高,具有較好的計算價值。在計算過程中,利率市場化作為政策性因素很難進行量化,故而將利率市場化因素作為虛擬變量D來考慮,將利率市場化實施前D為0,實施后D變化為1來衡量利率市場化后的中間業務變化情況。此外以非利息收入(Y)作為衡量中間業務發展的標準。在該模型中采用取對數的處理方式處理數據,利率差存在負值不用處理。
2.2實證模型構建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D+з
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為隨機擾動項。
利用EVIEWS進行線性回歸計算。
得到Y=7.3045X1+8.8962X2+1.2554X3-0.3589X4+6.6742D
t(3.0213)(2.9453)(4.5821) (-2.2416) (2.8426)
p (0.0082) (0.0109) (0.0003) (0.0326) (0.0119)
R2=0.9026 2=0.8842 D.W=1.9813 F=43.629
從R2、2的數值來看,耦合度較好。此外D.W值也說明了不存在自相關性。F值說明了利率市場化這一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利率市場化這一變量D對于以非利息收入為主的中間業務而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該模型直接說明了在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對于可以推進改革的措施都可以直接促進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中間業務占比的提高都顯示出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存貸利差與中間業務的發展呈現出的恰好是負相關的關系。這一結論符合商業銀行理論。
3結論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在內部有著明顯優勢,具備了充足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業務的研發營銷能力較強。但是在外部因素中,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完善和監管體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在對中間業務的影響因素做實證分析的過程中,利率市場化在作為虛擬變量加入模型后,得出的相關數據都顯示,得出的模型耦合度較高,且兩者呈正相關關系。說明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較大。
第三,現今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產品單一、服務均質化、與收費不規范是制約中間業務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問題,商業銀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采取多元化的產品,進行產品創新。對客戶服務采取差異化策略。同時完善定價策略。
參考文獻:
[1]羅納德.I.麥金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和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3-18
[2]愛德華.S.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06
[3]Pagano,M.,Volpin, P..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17(4):502-519.
[4]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3年年度報告[R].北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3.
[5]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8-60
[7]王欣.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25-36.
作者簡介:鐘偉(1994年12月?),男,籍貫:安徽六安人,漢族,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金融專業在讀研究生,資產定價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