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鈺雪 徐鵬 劉金琦 孫同慶 王月 馬曉依
【摘要】目的 系統評價中藥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療效。方法 計算機檢索CNKI、VIP、CMB、WanFang Data和PubMed數據庫,由2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評估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利用RevMan5.3軟件進行分析。結果 共4篇文獻納入Meta分析,總病例數為379例。Meta分析顯示中藥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療效明顯優于應用西藥或單純手法復位,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RR[95%CI]=0.12[0.05,0.18])。結論 中藥能夠有效改善患者BPPV手法復位后的殘余頭暈,但仍需要更多大樣本的數據加以證實。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殘余頭暈;中藥;系統評價;Meta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04..02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種相當于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約占前庭性眩暈患者的20%~30%,發病與老齡化相關,通常于40歲以后高發[2]。根據患者的病史及體位變化試驗陽性可以診斷該病,目前認為手法復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在手法復位后出現一些自主癥狀,如:頭暈沉感、走路不穩感、漂浮感,在特殊體位或運動時誘發,不伴惡心、嘔吐,無視物旋轉,被稱為眩暈后殘余頭暈[3-4]。目前已有臨床試驗表明中藥能夠有效地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的殘余頭暈,但結論尚不肯定,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其臨床療效進行綜合評價,同時為中藥輔助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
1.1.2 研究對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患者,無年齡、性別以及種族的限制。
1.1.3 干預措施:①治療組為自擬中藥(包括湯劑、中成藥制劑)治療,對照組為治療眩暈的西藥或不給予任何藥物;②治療組為自擬中藥(包括湯劑、中成藥制劑)聯合治療眩暈的西藥治療,對照組為治療眩暈的西藥;兩組其他干預措施相同。
1.1.4 結局指標:1.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DHI)2.眩暈:臨床總有效率。
1.1.5 排除標準:①未提供病例及對照來源;②療效指標不明確,無法獲得準確數據;③多次發表的文獻。圖1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NKI、VIP、CMB、WanFang Data和PubMed數據庫,搜集與中藥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相關的RCT,檢索時限為2010年1月~2018年9月。中文檢索詞包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中藥等;英文檢索詞包括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anual reduction、Residual dizzy、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等。文獻限定為隨機對照試驗,檢索方式為主題結合自由詞檢索。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料提取
通過2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提取并交叉檢查資料,在有所爭議的情況下,可咨詢第三方來協助判斷。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題目和摘要,在排除明顯無關的文獻后,再重新閱讀,以明確是否納入該文獻。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①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主題、發表時間等;②研究的患者例數、年齡、設計類型等;③偏倚風險評估的關鍵要素;④結局指標。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由2名研究者獨立使用Cochrane協作網推薦的 RCT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方法
通過 RevMan 5.3軟件進行分析。計數數據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指標,計量數據采用均數差(MD)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CI。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1)分析結果的異質性,利用I2定量測定結果異質性的大小。如果結果不存在統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如果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
2 結 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123篇,剔重后獲得文獻53篇,閱讀問題和摘要初篩后排除44篇,最終納入4個研究[5-8]。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結果
綜合4篇文獻的效應量進行Meta分析,結果見圖1。異質性檢驗Chi2=0.38,P=0.95,P>0.05,df=3,I2=0%,故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統計總體效應檢驗Z=3.46,P=0.0005,統計合并有統計學意義,合并比值比RR[95%CI]=0.12[0.05,0.18],表明中藥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效果明顯高于西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發表偏倚
4篇文獻 Meta分析漏斗圖。根據漏斗圖發現漏斗圖顯示趨勢對稱,發表偏倚不大。
3 討 論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經手法復位治療后的殘留癥狀,屬中醫“眩暈”范疇[9]。眩暈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飲食、年老體衰、跌倒損傷等方面,但其基本病理變化不除外虛實兩者。虛者為髓海空虛,或氣血虧虛,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竅。故中醫在治療眩暈方面,有醫者應用化濕通竅方[10]、佛手定眩湯[11]辯證治療本病,作者陳訓譯[12]運用中醫“從虛論治”的辯證觀點以中藥歸脾湯治療本病,皆取得良好的療效。本研究分析顯示,中藥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臨床效果明顯高于應用西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療效果。并且通過Meta分析,服用中藥后患者的眩暈殘障評定量表(DHI)的分數或患者服用中藥后的癥狀好轉的有效率皆有提高,說明中藥治療BPPV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減少。
本研究的局限性:共納入總樣本量379例,數量、樣本量均偏少,且文獻結果均為陽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研究的納入均為隨機對照試驗(RCT),但在隨機方法的敘述上均過于簡單,隨機方案的實施及分配均不清楚,所以無法斷定選入文獻的RCT是否嚴格符合要求;納入的4篇文獻中對照組皆為西藥,對比較單一,會降低本系統評價結果的適用性;本研究采用的結局指標較少,大部分選用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來判定試驗的結果,缺少更多方面的分析,會導致研究結果的不充分。
綜上所述:中藥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療效明顯優于服用西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或單純應用手法復位后的療效,并且能夠緩解患者痛苦的癥狀,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 姜樹軍,王恩彤,單希征.巴拉尼協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標準解讀[J].北京醫學,2016,38(08):847-849.
[2] BREVERN M V,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10-715.
[3] Seok JI,Lee HM,Yoo JH,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Clin Neurol,2008,4:107.
[4] Teggi R,Giordano L,Bondi S,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207.
[5] 李雪琴,曾凱軍.眩暈方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后殘余頭暈52例[J].福建中醫藥,2018,49(4):28-29.
[6] 曹理璞.定眩清腦湯治療耳石癥殘余眩暈的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7,32(3):361-362.
[7] 王久敏.滌痰止暈方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留癥狀35例臨床觀察[J].中國藥業,2018,27(18):65-67.
[8] 章培林,駱 磊,等.定眩湯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后殘留癥狀62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5):360.
[9] 蔡漢潮,王會改.下氣湯治療水平半規管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殘留頭暈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7):56-58.
[10] 張天琪.化濕通竅方辨證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殘留癥狀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18.
[11] 董 玲.佛手定眩湯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D].甘肅中醫藥大學,2017:7.
[12] 陳訓譯.“從虛論治”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成功后殘留癥狀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7,4(42):8198-819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