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在門診外科傷口治療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門診外科接受傷口治療的患者中選取80例展開研究,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組,常規組40例行常規護理,研究組40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傷口愈合情況和傷口愈合時間。結果 研究組傷口愈合率為97.5%(39/40),與常規組的77.50%(31/40)相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傷口愈合時間為(6.52±1.52)d,與常規組的(10.97±1.57)d相比,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門診外傷治療患者優質護理,可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提升患者傷口愈合率,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常規護理;優質護理;門診外科外傷治療;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門診外科是為患者進行傷口處理的重要場所,門診外科承擔著各類傷口換藥工作,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傷口愈合時間和愈合率都不理想[1]。基于此,護理人員更應該保證護理質量,采用優質的換藥護理和優質的心理護理,促進患者傷口及早愈合。為此,本文從我院門診外科接受傷口治療的患者中選取80例展開研究,旨在研究優質護理的實踐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門診外科接受傷口治療的患者80例展開研究,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組,其中,常規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17~65歲,平均(32.21±4.21)歲,受傷至傷口處理時間2 h~2 d,平均(2.01±0.25)d。研究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7~66歲,平均(31.37±4.67)歲,受傷至傷口處理時間2 h~3 d,平均(2.37±0.75)d。本次研究做選取的病例均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信息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深入研究比較。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及時了解傷口愈合情況和用藥劑量調整、清理分泌物和壞死組織等。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優質心理護理:患者在接受護理時往往精神較為緊張,且意外情況也易造成家屬的消極思想,阻礙了治療工作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
(2)優質針對護理:針對一般傷口患者,護理時,先對創口愈合情況進行觀察,并對傷口周圍嚴格消毒。通常消毒時采用碘伏,在減少組織液滲出的同時,減輕患者痛苦,并有效防止傷口換弄。針對有皮膚缺失的傷口,在缺損區給予鹽水沖洗,周圍組織用碘伏小隊,后用鹽水紗布覆蓋。針對小面積灼傷傷口先用究竟持續濕敷30 min,若有水皰,先用硫酸慶大霉素溶液濕敷,隔日換藥,若敷料與創口黏連,采用生理鹽水浸透,清除內層敷料。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傷口愈合率和傷口愈合時間進行記錄比較,愈合率越高、傷口愈合時間越低表示護理效果越優。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數據均通過SPSS 20.0軟件展開處理,x±s/t表示與檢驗計量資料,[n(%)]/x2表示與檢驗計數資料,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傷口愈合率
研究組傷口愈合率97.5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
研究組的傷口愈合時間為為(6.52±1.52)d顯著少于常規組的(10.97±1.57)d,(t=-12.87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門診外科傷口治療中,鑒于傷口易感染,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該注重無菌操作,且由于傷口類型不同,護理時還要區分有菌傷口和無菌傷口,根據不同傷口類型確定換藥順序。本文研究發現,研究組傷口愈合率為97.5%,與常規組的77.50%相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傷口愈合時間為(6.52±1.52)d,與常規組的(10.97±1.57)d相比,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研究結果與殷彤[2]愈合率97.00%、愈合時間(7.24±2.85)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給予門診外科傷口治療患者優質護理,可促進患者傷口及早愈合,護理效果確切,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 倩.探討外科門診患者不同傷口的處理及心理護理體會[J].智慧健康,2018,4(2):187-188.
[2] 殷 彤,劉 芳,韓冬梅,李 學.探討門診外科傷口換藥的護理告知對患者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8,4(1):99-10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