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
【摘要】目的 腎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臨床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腎內科住院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的患者應用相應治療病癥藥物進行常規治療,而觀察組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相應病癥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抗菌藥物進行相應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以及感染部位細菌學情況。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感染部位細菌學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腎內科住院患者加用適當劑量抗菌藥物,不僅能夠有利于提高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治療療效,且不會導致患者因使用抗菌類藥物而導致機體出現耐藥性,適合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腎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本實驗選取60例于本院收治的腎內科住院患者為實驗治療對象,以下為本實驗的實驗成果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腎內科住院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7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42.43±10.47)歲,發病至入院治療時間(10.15±1.7)d;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64歲,平均年齡(42.85±10.65)歲,發病至入院治療時間(10.16±1.4)d。對比分析兩組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該組采用臨床常規治療。治療內容:本組尿路感染的患者根據感染致病菌類型采用相應的針對性臨床治療,而其他類型的腎內科患者則根據病癥程度采用適宜的臨床進行治療。患者的基本治療療程為7天,醫師應在患者服藥7日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致病菌種檢查,以判斷該種藥物計量是否有效,對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的患者,應適當的對藥物劑量進行增加。患者的治療療程為21天。
1.2.2 觀察組
本組納入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相應病癥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抗菌藥物進行相應治療。具體內容:本組患者接受的常規藥物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還應加用抗生素(本實驗選用藥物為:頭孢克肟)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在為期21天的治療療程內,實驗觀察人員應對患者臨床基本情況進行記錄,并在患者用藥治療7日、14天、21天分別對患者進行感染部位細菌學檢查。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且治療期間并未出現不良反應。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趨勢,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輕度不良反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惡化、加重趨勢,且在治療期間出現嚴重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病癥改善情況比較
將兩組實驗納入患者的臨床病癥改善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根據實驗所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感染部位細菌學情況比較
將對照組和觀察者患者感染部位細菌學情況進行比較研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本實驗通過對腎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臨床分析可知,觀察者患者接受抗菌藥物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66.7%),患者感染部位細菌學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腎內科住院患者中適當的采用抗菌藥物進行臨床治療的療效較好,適合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海譜,梁 霞,賈克然,等.腎盂腎炎患者經驗用抗菌藥物與藥敏結果符合率[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7(1):22-25.
[2] 周小華,陳 新,季宏建,等.循環管理模式干預腎內科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5):2376-237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