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拓 蔣玉婉



摘 ? ?要: 漢語聲調是漢語教學的重難點,聲調偏誤是引起漢語學習者“洋腔洋調”的重要因素。本文對37名以阿拉伯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聲調感知實驗分析和聲學實驗分析,考查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三個階段留學生聲調習得的特點,嘗試描述并歸納他們聲調習得過程中出現的偏誤與規律。實驗發現:阿拉伯母語者漢語聲調系統的建立時間較長;對他們來說,陽平調的習得難度最大,難度來自感知和發音兩個方面;學習者感知能力的發展和發音能力的發展規律,有共同點,但不完全同步。
關鍵詞: 阿拉伯背景 ? ?聲調習得 ? ?語音實驗
一、引言
漢語聲調教學始終是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在實際生活與教學中,一些漢語學習者或多或少地存在“洋腔洋調”的問題,聲調偏誤是導致“洋腔洋調”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國內諸多學者嘗試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聲調習得做出探究,漢語聲調習得及教學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然而,當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國別多集中于日、韓、泰等東南亞國家和歐美國家,對阿拉伯國家①的研究數量相對不足;其次,當前的研究存在實證研究較少、樣本數量不足進而導致研究結論不精確的問題②。
本文選擇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在較大數量樣本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旨在建構阿拉伯母語者漢語聲調習得過程的圖譜,掌握聲調感知與發音偏誤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精確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設計的語音實驗表(見附頁)包括聽辨表和唱讀表兩個部分,各調類隨機排列:聽辨表包括4×4=16個單字,唱讀表包括4×5=20個單字。
我們隨機抽取37名浙江師范大學在校阿拉伯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平均年齡為21歲,主要來自也門、毛里塔尼亞等國,母語均為阿拉伯語。受試者包括14名初級班留學生,漢語平均學習時間為4個月,尚不能用漢語進行交流;14名中級班留學生的漢語平均學習時間為10個月,能用漢語進行簡單交流;9名為高級班留學生的漢語平均學習時間為21個月,能用漢語熟練地進行交流。根據被試所在班級,將其分為三個組:初級組、中級組和高級組。
對原始語音材料,分別使用Adobe Audition 3.0和Praat進行切音和聲學分析工作:將每個聲調段平均分成九份,得到10個點及各點對應的基頻值。由于對單個被試的發音進行處理所得的數據不具有普遍性意義,因此,要對語音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消除被試個體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本文使用石鋒先生的T值法進行歸一,T值法計算簡易,可將音高直觀地顯現出來。T值法公式如下:
T=(lgx-lgb)/(lga-lgb)×5
其中,a為被試各點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即上限頻率;b為最小值,即調域下限;所得T為測量點聲調值③。根據聲調格局理論,每一聲調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帶狀的聲學空間,只要聲調曲線位于這個范圍之內,則符合該聲調的特征。根據公式,所得的T值分布在0-5,T值和五度值的對應關系如下:0-1對應五度值的1度,以此類推。
我們利用T值法計算出單個被試各調類各測量點的相對音高之后,即可得出各組各調類的音高變化曲線(中線),并通過某組的平均值加減標準差的方法得出該組每個聲調的聲學空間。標準差較大的測量點數據比較離散,反映出在該測量點,學習者的音高分布范圍較廣,發音不穩定。
三、阿拉伯語背景漢語學習者單字調的感知實驗結果分析
對各階段學習者的聽辨結果進行整合,得出漢語聲調的正確率和錯誤類型情況(見表1,表2)。
當被試對目標語某一語音范疇的感知率達到80%—90%時,即可認為被試已經在中介語的感知中建立了該語音范疇④。根據這一標準,對三個階段漢語學習者的漢字聲調感知系統進行分析。
在初級組,四聲感知正確率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去聲>陰平>上聲>陽平;陽平正確率極低(39.29%),學習者掌握情況不佳;僅有去聲達到了習得標準。在中級組,正確率排序為:去聲>上聲>陰平>陽平;比之上一階段,陽平和上聲的正確率得到顯著上升,陰平正確率略微有所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階段中去聲的正確率降至80.36%,在習得標準的邊緣。在高級組,正確率排序為去聲=陰平>陽平>上聲。與中級組相比,學習者的陰平、陽平和去聲的正確率顯著上升,其中陰平和去聲的正確率達到100%,四聲均滿足上述語音習得標準。
各組學習者聲調感知錯誤類型變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總體看來,除去聲之外,各類型的正確率持續呈上升趨勢。去聲的習得出現反復,這符合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的“U”形特征,即學習者在習得過程的某一時期,本來已經習得正確的形式會被錯誤形式代替,隨后又會逐漸向正確形式過渡④。因此,學習者的聲調感知能力總體呈提高的趨勢。
第二,對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陽平與上聲極易混淆。在三組中,將陽平誤判為上聲的比例均為最高。從兩種調類本身看,主要是因為二者存在部分相似的調型,即都有調值升高這一音高變化⑤。同時,在初級組和中級組中,陽平聽成上聲的比例高于上聲聽成陽平的比例;在高級班階段,二者比例持平;總體看來,學習者的陽上相混是不對稱式的混淆。
四、阿拉伯語背景漢語學習者單字調的聲學實驗結果
(一)漢語聲調格局分析
本文根據實驗數據,利用Excel分別繪制出不同水平組的漢語聲調格局圖。
1.初級組漢語聲調格局
陰平調位于調域的中、上部分,呈“凹”型。起點的平均T值最高(3.39),第六個點最低(2.96),終點為3.37,轉折點位于調干,且分布在五度值的第3區域,本文將其判定為曲折調。陰平調的聲學空間分布如下:各點標準差均較大(均高于0.88),初級水平學習者的陰平發音不穩定。調值可記為434。
陽平調位于調域的中部,呈“凹”型。陽平調起點的平均T值較高(2.23),而后調值逐漸下降至第五個點(1.82),而后又逐漸上升至2.83。陽平調跨了五度值的2,3區域,起點和最低點相差0.41,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1.01,拐點位于調干。因此,初級班的陽平具有曲折調的特征。調值可記為323。
上聲調位于調域的下半部分,為曲折調的形態。上聲調起點的平均T值為1.56,轉折點為第五個點(0.04),終點的平均T值為2.51。上聲調的聲學空間分布如下:起點的標準差最大(0.83),轉折點(第五個點)的標準差最?。?.06),說明留學生在該點的發音具有穩定的共性。調值可記為213,發音情況良好。
去聲調從調域的頂端將至中低端,呈緩降調的形態。起點的平均T值最高(4.91),終點為2.62。去聲調的聲學空間分布如下:起點的標準差最小(0.12),而后標準差值逐漸變大,終點為1.15。調值可記為53。
因此,初級組學習者的漢語聲調習得狀況可歸總如下:首先,學習者尚未完全掌握四聲調型,出現陰平過“凹”與陽平調型錯誤、具備曲折調特征的問題。此外,初級組還存在上聲調尾不夠高、去聲降調不夠陡的問題;其次,學習者的發音狀況不穩定,存在較大差異??傮w來看,初級組學習者的上聲和去聲的習得情況較好,陽平的習得情況最差。
2.中級組漢語聲調格局
陰平調“凹”形特征有所減弱。陰平調起點的平均T值最高(3.45),第五個點為最低值(3.17),差距進一步減小,顯現出“平”的特征,但中線仍集中在第4區域,調域不夠高。從陰平調的動態范圍看,陰平在聲學空間的調域分布變窄,說明在該階段中,學習者的發音更加穩定。中級組的陰平調可記為44,學習者成功掌握陰平調的調型。
陽平調仍呈微“凹”形。陽平調起點的平均T值較高(2.27),第四個點的音高最?。?.01),后又逐漸升至最大值(2.82),陽平調中線穩定在五度值的3區域,可將其判定為平調。調值可記為33。
上聲調呈標準的曲折調特征。起點的平均T值較高(1.45),轉折點為第五個點(0.16),終點為2.14。上聲調的聲學空間分布如下:起點標準差為0.56,轉折點標準差為0.16,終點為0.97。調值可記為213,與上一階段相比,中級班的上聲調無明顯變化。
去聲的降調幅度比上一階段更加明顯,中線跨越五度值的4個區域,起點的平均T值最大(4.98),終點的平均T值最小(1.74)。從聲學空間分布看,各點對應的標準差均有所減小,起點的標準差為0.04,終點的標準差為0.99。調值可記為52。
中級班學習者的漢語聲調習得狀況可歸總如下:學習者的陰平和去聲均有進步,陰平更平,去聲降調更陡,且學生對這二者的發音愈發穩定。但學習者仍未掌握陽平調調型,將其發成平調。
總體來看,中級組的學習者的陰平和去聲呈現向標準普通話過渡的趨勢,上聲無太大變化,陽平的偏誤形式發生改變。
3.高級組漢語聲調格局
陰平調更加平直,最大平均T值和最小平均T值之間只相差0.1。分布范圍跨五度值的4、5區域,調域更高。從聲學空間分布來看:起點標準差最大(0.7),而后各點標準差逐漸變小,終點的標準差最小(0.54)。與上一階段相比,高級班的陰平調更加符合平、直、高的特色,學習者的發音進一步穩定。陰平調的調值可記為44,標準普通話為55,與標準普通話相比,學習者的陰平仍存在調域不夠高的問題。
陽平調具備升調特征,起點的平均T值為0.8,第二個點最小(0.78),終點最高(2.6)。從陽平的動態范圍來看:起點的標準差最小(0.72),第六個點的標準差最大(0.82)。在該階段中,學習者掌握了陽平調的調型,調值可記為13。標準普通話的陽平調記為35,與其相比,學習者的陽平調存在調域不夠高的問題。
上聲為曲折調,起點平均T值為1.05,轉折點為第五個點(0.11),終點的平均T值最大(2.1)。上聲的動態范圍如下:起點的標準差為0.53,轉折點的標準差為0.19,第六個點的標準差最小(0.17),終點的標準差最大(0.58)。上聲調調值可記為213,與上一階段相比,學習者的上聲無明顯變化。
去聲降調的幅度較緩,中線僅跨五度值的三個區域,起點的平均T值最大(4.99),終點的平均T值最小(2.24)。去聲的動態范圍如下:起點的標準差最?。?.04),第九個點的標準差最大(0.81)。高級班的去聲調可記為53。標準普通話的去聲調記為51,學習者的調尾調值不夠低,降調幅度過緩。值得指出的是,與上一階段相比,學習者的降調幅度變緩,這表明學習者的去聲調仍處于不穩定狀態。
高級班阿拉伯語母語者的漢語聲調習得狀況可歸總如下:首先,在高級班階段,學習者成功習得陽平調,基本掌握漢語聲調系統;其次,與標準普通話聲調相比,學習者的聲調偏誤主要表現在四聲的調域上??傊?,學習者的陰平和陽平呈現向標準普通話過渡的趨勢。
(二)學習者發音方面漢語聲調習得特征分析
首先,從聲調發音錯誤規律的角度看,學習者的聲調錯誤可分為調型錯誤和調域錯誤。在三個階段中,初、中級階段的調型和調域均存在問題,高級階段只有調域錯誤。在初級階段,學習者已掌握了上聲和去聲的調型,但尚未形成陽平的發音能力,陰平音高略低;在中級班階段,學習者掌握了陰平調型,仍未形成陽平的發音能力,去聲的降調變陡;在高級班階段,學習者掌握了陽平的調型,將其與曲折調和平調區分開來,但去聲降調變緩。三個階段的學習者的四聲調域存在共同問題:上聲調尾不夠高,去聲降調呈緩降形態。高級班階段被試所成功習得的陽平調也存在調域不夠高的問題。
其次,從聲調發音的習得過程來看,從初級班階段到高級班階段,阿拉伯語背景漢語學習者的聲調發音系統不斷完備,呈現出逐步建立起漢語聲調發音系統的動態過程。阿拉伯語屬于無聲調語言,學習者的發音能力發展緩慢:在中級班階段,學習者尚未習得陽平發音;直至高級班,留學生才發對陽平調型,初步建立起漢語聲調近似系統??傮w看來,漢語學習者的發音逐漸靠近目的語聲調系統,且發音趨于穩定,但距離目的語聲調系統仍有發展空間,是動態變化著的中介語聲調系統。
以調型的正確與否作為該調類的習得標準,則學習者對漢語四聲發音的習得順序為:上聲=去聲>陰平>陽平。
五、阿拉伯語背景漢語學習者聲調習得特征總結
綜合分析感知實驗結果和聲學實驗結果,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第一,阿拉伯母語者漢語聲調系統的建立時間較長。第二語言語音習得包括第二語言感知能力與第二語言發音能力的獲得,只有能夠正確感知并發音,才算真正建立了第二語言語音系統。根據感知實驗結果和聲學實驗結果,阿拉伯母語者的漢語聲調習得呈現出向目的語發展的動態過程,直至高級班階段,學習者才具備相對完備的感知能力和發音能力,但系統并不完善:在感知系統方面,學習者易混淆陽平和上聲;在發音系統方面,學習者在各調類均存在調域錯誤。
第二,對阿拉伯母語者來說,陽平調的學習難度最大。陽平調對阿拉伯母語者的難度來自感知和發音兩個方面。在初級班階段,被試的陽平感知正確率極低,在發音上將其發成曲折調;在中級班階段,被試的陽平感知正確率在四聲中是最低的,在發音上將其發成了平調;在高級班階段,在感知方面,被試建立起陽平范疇,但仍存在將陽平與上聲混淆的問題。
第三,阿拉伯母語者感知能力的發展和發音能力的發展規律有共同點,但并不完全同步。從共同點來看,學習者對陽平的感知能力和發音能力發展速度最緩慢,直至高級班階段,被試才在感知方面建立起陽平的范疇,在發音方面掌握陽平的調型;學習者對去聲的感知能力和發展能力發展速度較快。但這兩種能力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關于陰平和上聲,被試在初級班已能發對調型,但感知能力均到高級班才相對完備;關于去聲,學習者對其習得狀況并不穩定。
六、教學建議
(一)注重聲調感知訓練
聲調的聽辨和產出之間存有密切聯系。聲調感知訓練簡單易于操作,對學習者聲調的習得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由于阿拉伯語背景漢語學習者的漢語聲調系統建立過程較為困難,教師對學生的聲調感知訓練應涵蓋學習的各個階段;同時,教師應選擇合理的語料作為訓練材料,并且定期更新。
(二)采用合理的教學順序
根據實驗結果,對阿拉伯母語者而言,漢語四聲調習得的難度順序大致為:陽平>陰平>去聲=上聲,可根據聲調的難易順序進行教學,由易到難,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聲調范疇,即聲調教學可采取先教上聲、去聲,其次陰平、陽平的順序。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學生的舊知進行新知的教學:陽平和上聲均存在調值升高的部分,教師可在學生掌握上聲之后,利用二者的相似點進行陽平的教學。
(三)感性認識輔以適當理論教學
阿拉伯語是無聲調語言,阿拉伯母語者對聲調的感知能力較弱。為此,教師應借助不斷的發聲訓練強化學生對聲調的感性認識。此外,了解聲調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建立對漢語聲調的系統認知,可進行適當的聲調理論知識教學。
注釋:
①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國家,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島和北非,使用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②易斌,梁潔.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聲調習得研究回望[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77-80.
③石鋒,冉啟斌,王萍.論語音格局[J].南開語言學刊,2010(01):1-14,185.
④易斌.維吾爾族學習者習得漢語單字調的感知實驗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01):26-33.
⑤辛亞寧.意大利學生習得漢語聲調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基金項目: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立項項目“針對留學生‘洋腔洋調問題聲調教學實踐研究——以浙師大阿拉伯留學生為例”,項目編號:2018R4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