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美
摘 ? ?要: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研究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四國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對中國職教師資培養和職業教育發展有啟發意義。筆者認為,中國職教師資培養應借鑒國際經驗,采取以下做法: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多方參與展開立體合作,提升職教師資培養效能;加強中外職教師資交流,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關鍵詞: 職教師資 ? ?培養模式 ? ?國際比較
為建設教育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1月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引領帶動各地建立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2019年8月,教育部發布《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動力。
中國職教師資培養已取得不菲的成績,但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在國際上,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四國在職教師資培養方面均有其特色之處和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做法對于加強中國職教師資培養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一、國際職教師資培養模式
模式是從生活經驗或從生產經驗中經由抽象與升華而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體系。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又稱職教教師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職業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各級各類教育單位所承擔的教育教學任務,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某種特定的構造式樣和運行方式[2]。教師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探析國際上職教師資培養的典型成功模式,對中國職教師資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德國。
德國職教師資培養模式最大的特色體現在“雙元制”,指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與環境,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練習相結合的方法,鼓勵跨機構和跨部門之間的合作,實現合作方之間的優勢互補,確保師資質量培養模式。主要做法有:
1.采用“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德國職教師資來源具有多元性,成長路徑具有較強的靈活性[3]。由職業學校、企業、高校及其他社會團體,多方通力合作保證職教師資培養質量,充分利用專職和兼職教師并舉的辦法破解職教師資問題。
2.注重“一體化”的培養過程。德國職教師資培養以教育實習為核心,強調專業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培養。以德國漢堡大學為例,與職業學校展開協同合作,建構“3+2”的培養模式,即本科學習三年,碩士研究生學習兩年,以教育實習為核心,以實踐為抓手傳授職業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二者交替進行[4]。
(二)美國。
美國設立了較完善的職教師資培養制度,對任職資格、聘任制度、專業發展等都有系統化的規定和說明。
1.職教師資培養標準雙管齊下。美國職教師資培養標準既有國家標準,又有各州的地方標準,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標準制定符合其州情的法律法規,對職教師資的培養、教師資格證認定和要求等做出較為具體的規定[5]。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9年9月4日最新發布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師前景手冊》,明確規定職業技術教育教師通常必須至少有一個學士學位,還需要所教學科的相關工作經驗。除此之外,公立學校教師還要出示官方的教師資格證書或許可證[6]。擁有豐富行業工作經驗和證書的職業學校教師往往具有非常好的就業前景。
2.重視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從為職前教師提供專業示范教育,為在職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教育。如在美國,要求每年假期期間,教師必須到企業、工廠第一線學習和實操,提高技術水平[7],去高等學校和社區學院接受繼續教育,提高理論水平。
(三)日本。
日本在職教師資培養方面經過長期實踐與探索,打造出了獨特的“產學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使依托“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取得良好的成效。
1.“產學合作”促進互動共贏。日本政府在社會、企業、大學及學生之間建立了積極的互動關系。日本各大學通過加強“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既促進高等教育機構和企業的合作交流,又鼓勵學生展望未來,增強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自我提升熱情,從而使其利用所學知識完善職業規劃。同時,社會和企業應積極響應,配合高校組織的在校實習和招聘會安排。大學、社會與企業密切合作,以滿足社會需要,明確教育目標,提高學生就業率,形成良性的職業循環。
2.“產學合作”助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爱a學合作”培養人才類型是多層次的,包括管理人才、創業人才、服務人才、技術人才等。自二十一世紀以來,高校與企業通過“產學合作”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已形成以“產學合作”為主體,政府、產業界、教育界和社會多方參與的現狀。日本政府設置了以“產學合作”為中心,地方、企業、大學多方合作,實習和講座有機結合的教育方案,旨在通過“產學合作”,培養能夠為企業變革與創新提供技術支持的優秀技術人才[8]。
(四)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很重視職教師資的準入制度和終身培訓制度,培養模式特色明顯且富有成效,在全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
1.政府視職業教育為國家發展戰略。職業教育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中占有較大比重。政府在職業教育方面斥重金引進職教師資隊伍,并賦予其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師資來自行業或企業的技術骨干人員,還有一些來自眾多科研機構與職業院校。在政府的推動下,新加坡的職業教育擁有大批具有企業背景的高水平教師,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與其同時,對這些教師資歷和能力的考核相當嚴格,實行末尾淘汰制。
2.注重職教師資的實踐經驗。新加坡職教師資招聘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學歷背景、工作經驗、語言水平、道德品質和健康狀況。相比于學歷方面的要求,招聘者更注重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教師還須定期去企業學習和接觸最新技術開發和應用。此外,新加坡職教師資隊伍擁有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教授學生技能、指導運營和指導最新項目研發。
二、國際經驗對中國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啟發
國際經驗對于中國職教師資培養具有借鑒價值,中國應根據自身國情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中國方案”??傊?,職教師資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模式的變革須依托培養體系的整體改革[9]。
(一)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國際上的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在法律層面賦予教師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福利,吸引眾多優秀人才。雖然我國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文件,表明了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視,但這些文件對職業教育師資的標準并不明確,給予的地位和待遇很難吸引優秀的企業優秀人才。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有必要確保他們的法律地位和報酬,同時嚴格挑選教師。資格必須基于能力、資格和經驗而不是基于高學歷或技能證書。此外,有必要定期重新評估認證,促使教師繼續學習和進修,緊跟世界先進技術的步伐。
(二)多方參與展開立體合作,提升職教師資培養效能。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雙師”能力應動態發展。
一是改革新教師準入制度。推進以“雙師”素質為導向,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培養培訓模式,完善“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10]。
二是健全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機制,助力師資能力持續提升。加強和支持教師的在職進修和繼續教育。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須建立科學、高效的繼續教育體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頂崗工作,提高廣大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三是創新培養職教師資模式,建立多方聯合培養師資制度。借鑒成功的國際經驗,支持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高水平學校、職業學校和企業的良性合作,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11]。首先,建立有效的承諾機制,建立共識和合作愿景。其次,消除合作參與者的顧慮和行業壁壘,共同探討有效的合作途徑。最后,針對擬實現合作共贏目標,合作伙伴將深入溝通和明確分工,完善制度安排,并引入動態調整機制以實現有效的協作[12]。
四是依托“產學結合”,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充實課程內容,優化課程框架,形成專業課、文化課與實操課的有機組合,課程內容多樣化和科學的教學法對職教師資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重新設計和加大教育實習力度,讓學生直接接觸行業企業和工作場所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實踐中訓練過硬的專業教學技術與技能,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與正確的道德操守,為中國職教師資內涵式建設打造雙師型專業化教師隊伍。
(三)加強中外職教師資交流,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當今,全球化進程對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這一進程,職業和技術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成為一個重要命題[13]。經驗表明,走國際化之路是提升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前提是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一是“請進來”。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既要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又要理性客觀地看待和保持本國教育的獨特優勢,為本?!皟瀯萏厣睂I引進行業技術領先的外籍教師及高端人才,推動本校教師國際化教學水平提高。二是“走出去”。選送優秀職教教師赴國外學習有益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和管理水平,培養國際化的專業領軍人物。三是“深參與”。深度參與國際職業教育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制,建設具有本國特色和國際水平的專業、課程、教材、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國家形象,謀求各國教育協同發展[14]。
參考文獻:
[1]張洪華.中國職教師資培養的探索與創新(1978—2018年)[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8):42-47.
[2]徐晶,賀文瑾.三元共生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保障制度評析[J].職教論壇,2010(34):63-65.
[3]安冬平.中國職教師資培養路徑創新與超越:基于德國經驗的歷史追蹤與系統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8(21):79-86.
[4]申文縉,周志剛.漢堡大學理實一體化職教師資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09):65-70+73.
[5]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課題組.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職教師資培養策略體系國際比較研究”總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06):5-9.
[6]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ers[DB/OL].https://www.bls.gov/ooh/education-training-and-library/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teachers.htm,2019.9.16.
[7]蘇春輝,陳衍,顏炳乾.國際職教師資培養的特點與趨向[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31):80-85.
[8]王麗燕,龐昊.日本依托“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高??萍?,2017(09):49-52.
[9]石偉平,付雪凌.職教師資培養體系需重新系統設計[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8(05):2-3.
[10]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twwd/201910/t20191017_ 404061.html,2019.08.30.
[11]鐘秉林.扎根中國大地推進強師興國[J].中國高等教育,2018(Z1):1.
[12]安冬平.日本經驗歷史追蹤下的我國職教師資培養路徑創新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9(4):86-92.
[13]李盛兵.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2.
[14]杜玉波.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水平助推“一帶一路”開放發展——在“2019產教融合發展論壇”上的報告[R].2019.7.19.
基金項目: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師教育類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職教師資培養的國際比較研究”(JSZD201820);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重點項目“廣東地方高校國際合作辦學中的學分互認機制研究”(JYZD201612);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九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帶一路”愿景下廣州市職業教育國際化體制與機制改革探索(2017D05);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中英比較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研究”(2014GXJK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