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慶
摘 ? ?要: 學前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在我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引領下,部分普通幼兒園已經建立了資源教室,由專業的特教老師進行巡回指導,與資源教師一起為特殊兒童提供專業的服務。特殊兒童的教育與康復單方面依賴于幼兒園資源教室的專業服務是不夠的,需要家庭的支持與協作,建立家園共育的教育康復模式。本文以一名融合班培智兒童為例,從該兒童能力發展視角闡述家園共育的實踐過程和效果,為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有效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 融合班 ? ?培智兒童 ? ?家園共育
培智兒童的家園共育是指培智兒童就讀的幼兒園與其家庭雙向開展的共育活動。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主要實施細則指出:“根據殘疾幼兒身心發展情況、家庭意愿和當地特殊教育資源狀況,優先采用普通幼兒園隨班就學方式,就近安排適齡殘疾幼兒接受學前教育、配備相關的康復設備和特教老師,各地整合普通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等資源,為特殊幼兒提供診斷、康復教育各種形式的服務。”
與普通兒童不同,培智兒童的教育是由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完成的,重度培智兒童的教育康復是由機構和家庭共同完成的,白天在康復機構中訓練,晚上在家里,由家長帶兒童做訓練,訓練項目比較豐富,根據兒童的發展需要,包括認知能力的訓練、感覺-運動能力的訓練、言語與語言能力訓練、情緒控制訓練、精細動作及小肌肉的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等。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新新,女,4歲7個月,出生時伴有輕微產傷,不會哭,體重約為5斤,其他狀況正常。出生后發育緩慢,一個月后,家人發現她不長胖,不會吃奶,醫院鑒定為智力障礙,七八個月左右進行心臟病手術。1歲能坐、出牙、認人,3歲能喊爸媽、走路。父母對她的教育特別重視,一直在康復機構訓練。自己不能獨立吃飯,不能控制大小便,不吃水果。口語能力較弱,發音不清楚,注意力偶爾不集中。容易沖動,常常會激動,肌張力有點高。
新新的家園共育是康復訓練的延伸,是對康復訓練項目的復習和鞏固。新新的媽媽將家庭康復訓練任務與親子活動相結合,形成了新新家園共育訓練的主要內容。新新家園共育訓練中采用個案法、觀察法等,記錄新新每天的成長變化。
二、家園共育訓練的過程
(一)前測
1.感知運動能力評估。運用《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對新新的前庭平衡、觸覺過分防御、本體感等感知運動能力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前庭覺原始分45分,標準分38分;觸覺原始分63分,標準分29分;本體覺原始分26分,標準分10分。前庭覺輕度失調,觸覺能力中度,本體覺重度失調。主要表現在:行動,吃飯,敲鼓,繪畫時雙手不協調,常忘記另一邊;喜歡自言自語,重復別人的話,喜歡背誦廣告語言,例如:喜歡你沒道理、一切皆有可能等;過度安靜,并且堅持奇怪的游戲方法;性格比較內向,性情比較軟弱,愛哭,有時會摩擦自己的生殖器官;穿脫衣服和褲子、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等動作比較緩慢,顯得笨拙;遇到事情頑固、偏執,非常不合群,顯得孤僻;在家中表現出任性,行動比較慢,做任何事都沒有效率,拖拖拉拉;到新的陌生環境容易迷失方向,分不清左右;看來有正常智慧,但學習閱讀或做算數特別困難;閱讀時,會常常跳字、漏行,寫名字筆畫常顛倒;不專心,坐不住,上課常左右看;用蠟筆著色常超出格子外,不能按照規定的順序完成著色任務;對老師的要求及作業難以有效完成,常有嚴重挫折,失去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好而退縮。
2.社會適應能力評估。各領域合計總分36分,兒童年齡4歲7個月27天,根據粗分與標準分換算表可得該生的標準分是8分,處于輕度缺陷。獨立生活能力9分,運動能力5分,作業操作能力6分,交往能力5分,參加集體活動能力8分,自我管理能力3分。評估表明新新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需要進行全面訓練,內容包括:什么事都能自己獨立做,不管會不會做,都要新新自己嘗試完成;當新新受到邀請時,能加入到伙伴中,跟著伙伴一起玩;能幫助做飯前準備或飯后收拾工作,按照家人的吩咐把筷子或碗擺在桌子上,或幫忙收拾吃完后的餐具;吃飯時,新新不隨便離席;在車子里或人多的地方不撒嬌、不任性或磨人;能在電話中進行簡單的對話,有來電時能拿起電話轉交給父母,或告訴對方等一等。如家中無電話,當家長不在時,說明家長不在,事后能將打電話人轉告家長;洗澡時,能自己沖身體,不抗拒媽媽幫忙;能夠玩室內的競賽游戲,在有年長的孩子或大人參加的情況下,會玩桌面套套棋等游戲;穿鞋子時,能夠分清楚左右,不會把左右穿錯;能夠熟練地使用輔助筷子,熟練地夾起細小食物,吃時不會掉落下來;衣服臟了或濕了,父母不說自己也會要求換下來,或者找父母幫忙換衣服;能參加規則簡單的集體游戲,如丟包游戲;會擰干抹布或手巾,擰到幾乎不滴水的程度;能獨立看,并理解內容簡單的書,以圖畫為主的書,如繪本;到規定的時間自己主動就寢,不需要媽媽命令“睡覺去”,但家長可以提醒新新到睡覺的時間了;能夠系、解帶子,包括單結、復雜的結、活結或蝴蝶結等;能夠根據需要主動向家人表達需求。
(二)訓練過程與方法
1.感知運動訓練。2019年2月—2019年5月,新新媽媽在家里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增加語言或手勢溝通能力;通過運動類游戲,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四肢協調能力;運用網纜、浴盆、平衡木板等進行訓練,以刺激前庭神經;頭部和四肢彎曲、伸展、左右擺動、上下擺動;舉起、提起、背起重物行走或上下樓梯;伸展擴胸運動;單腳站立訓練;單腳跳、兔子跳訓練。讓新新在毛毯上赤腳行走和跳躍,新新媽媽使用干毛巾對新新的手背、手臂、肩膀、后背、腿部、腳進行摩擦,每次30秒,逐漸延長時間,改善新新過度敏感的觸覺反應。
2.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新新媽媽,按照老師的建議對新新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家庭訓練。新新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較強,說明新新樂于和他人進行交往,以及與伙伴進行游戲活動;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好,說明新新能夠忍耐和忍受挫折;作業操作能力發展較弱,說明新新在精細動作的準確度和靈活度方面有待加強;新新注意力不集中,靈活度弱,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方面較弱,詞語匱乏。新新媽媽運用親子活動的時間開展訓練,包括:在生活中,增加、擴大其詞匯量,加強其聽、說能力的教學與訓練;在教學中,充分發展和利用其優勢能力,通過聽覺提示與引導,幫助其理解、記憶詞匯;給予其更多戶外實踐機會,帶出去參與生活、社交活動,擴大、增加其生活經驗,幫助其積累詞匯,形成概念;媽媽對新新的教學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運用多種溝通方式,如口語、手勢。
三、家園共育訓練的效果
(一)感知運動能力訓練
經過四個月的感知運動訓練,新新的感覺統合能力有了明顯的改善,前庭覺由輕度失調改善為正常水平,觸覺防御由中度失調改善為輕度失調,本體感由重度失調改善為中度失調。主要表現在:雙手協調,不會忘記另一邊,例如畫畫的時候,有意識地左手扶畫本,右手畫畫或者涂色;依然喜歡自言自語,但重復別人語言的情況減少了;過于安靜,游戲的方法不再單一或奇怪,能夠在家人或者伙伴的引導下,進行多種形式的游戲;穿脫衣服和褲子,扣扣子、拉拉鏈、系鞋帶等動作比較緩慢,但不會顯得笨拙;遇到事情有點頑固、偏執,比較合群,不孤僻,能夠和伙伴們一起活動;在家中表現出任性,行動比較慢,做任何事都沒有效率,拖拖拉拉的習慣有所改變;在新的陌生環境中辨別方向時,需要有他人的提示,在他人的語言或者動作提示下能夠分清左和右;閱讀時,提供一定的視覺提示,偶爾會有跳字、漏行,寫名字筆畫顛倒的現象有所改善;在老師的提醒下能夠專心,坐住10分鐘左右,上課會左右看;用蠟筆著色常超出格子外,基本上按照規定的順序完成著色任務;在家人的提示和幫助下,對老師的要求及作業能夠基本完成,偶爾會有挫折感,媽媽積極使用正強化,鼓勵新新完成任何活動,退縮的行為逐漸減少。
(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
新新在社會適應方面,獨立生活能力、運動、作業操作、交往、參加集體活動、自我管理等能力都有發展,特別是獨立生活、交往、參加集體活動三個方面的能力顯著提升。具體表現在:新新獨立完成活動的意愿比較強,什么事都要自己嘗試完成;當受到邀請時,能加入到伙伴中,跟伙伴一起玩;能幫助做飯前準備工作,按照家人的吩咐把筷子或碗擺在桌子上,每天吃飯前,會擺三雙筷子、三個碗;吃飯時,不隨便離席,能夠吃完飯再離開;車上不撒嬌、不任性、不磨人;媽媽打電話回家,她能在電話中進行簡單的對話;爺爺打來電話時,能拿起電話轉交給爸爸或媽媽。如家中無電話,當家長不在時,說明家長不在,事后能將打電話人轉告家長;洗澡時,能自己打開水龍頭,沖身體,不抗拒媽媽搓背或腿;能夠和家人一起玩室內的競賽游戲,如跳跳棋;穿鞋子時,能夠分清楚左右,基本上不會把左右穿錯;能夠熟練地使用輔助筷子,熟練地夾起細小食物,吃時不會掉落下來;衣服臟了或濕了,父母不說自己也會要求換下來,或者找父母幫忙換衣服;能夠和小朋友一起玩規則簡單的游戲,如丟沙包、跳格子;在家人的輔助下,會擰干手巾;能夠獨立看內容簡單的書,以圖畫為主的繪本,如《巴利出水痘》《巴利有一張新床》《狐貍和山羊》;到規定的時間主動就寢,不需要媽媽提醒;能夠用單結系、解帶子,能夠根據需要主動向家人表達需求,例如:想買飲料機里的飲料,會說“飲料”并用手指著飲料機中的飲料。
四、討論
培智兒童家園共育是培智兒童教育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能力的發展和改善說明培智兒童家園共育的效果非常顯著,保證家園共育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準確、科學的評估,是保證培智兒童家園共育質量的前提,科學的評估數據能夠清晰地反映培智兒童能力的發展變化,通過數據的變化檢驗訓練目標的實現情況,以及訓練的有效性;第二,家長的專業成長與積極配合是保證培智兒童家園共育質量的關鍵,家長能夠接受老師的觀念、持續提升自我教育訓練水平,并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每日的訓練目標和訓練內容,培智兒童的教育訓練得以延續,培智兒童所學的技能遷移和泛化。
參考文獻:
[1]方俊明.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7.
[2]加利·蘭德雷斯,游戲治療[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8-12.
[3]陳慧.民族地區親子關系與教育調查[D].寧波:寧波大學學報,2011:7-11.
[4]陳云英.智力落后兒童的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6-22.
[5]邢同源.智力障礙兒童心理與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9-13.
[6]盛永進.特殊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2-36.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社科一般項目“智障兒童親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300)及2015年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特殊教育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PPZY2015b19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