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在融媒體時代下,為了更好適應媒體內容生產傳播的大環境,高校傳媒人才能力培養的模式需要加以改變和創新。為了突破傳統媒體的邊界思想,打開新的傳播歌劇,高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當符合融媒體的具體要求。
目前傳媒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依舊沿用傳統,沒有跟隨時代的發展進行更新。雖然目前部分傳媒院校中增加了數字媒體、新媒體技術等相關專業和課程,但是沒有形成與融媒體相結合的人才能力培養體系。現階段傳媒人才能力培養模式的問題,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看。宏觀:培養理念落后,不符合融媒體時代的要求;微觀:課程設置與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沒有及時更新,依然遵循傳統。
目前階段,很多傳媒類院校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更加專業的傳媒人才,對課程教學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是很多調整方案帶來的結果并不是太好,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其實是改革缺乏必要的核心杠桿。傳媒人才能力培養的核心標準,需要隨著時代的改變不斷調整,從而達到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最終目的。但是,不對市場進行考察,一味跟風變革,不僅起不到培養專業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會對課程設置和能力培養體系,帶來很大的不穩定性。
目前,很多傳媒類院校在進行課程以及能力培養變革的時候,盲目跟風。對融媒體這一概念的認知度不夠,錯誤的將其歸為一種大集合,認為融媒體只是將原屬于各種媒介的能力都統統收羅起來,形成一個大而雜的“能力容器”。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內部培養的層次劃分不清、系統統籌不完善,這樣的培養模式更多的追求平均化學習,對學生造成的后果,就是很難分清事情的孰先孰后、孰重孰輕、孰急熟緩,最終各項能力的掌握都達不到要求。
現階段,互聯網技術發達,并且與媒體息息相關,新聞消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更加豐富,因此,學校可以增加新聞網站建設、微信微博官方公眾號等相關課程內容。另外,除了理論知識的教學,學校還可以為學生增加更多實踐課程,將學生的實踐表現與課程成績同時作為學生評價的標準。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各項課程的設置需要注意科目間的合理性、配合性、重復性,對學生實踐課程的要求,更多關注質量,而不是數量,以此,為學生個人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傳媒行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作為緊密的行業,而行業內的專家通常不是校園內的教師,而是長期奮斗在傳媒一線的工作者。因此,學校可以定期邀請社會上傳媒行業的突出工作者,通過校內講座或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更多理論和實踐知識,拓寬思維,了解最新傳媒動態。另外,傳媒院校可以與社會媒體進行合作,鼓勵學生深入一線進行實踐學習和歷練,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知,提高自身能力,從而達到融媒體時代下社會對傳媒人才的要求。
融媒體時代,追求的是全方位、多線程的全媒體形式,多平臺、多介質發布新聞消息是未來傳媒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傳媒形式,學校要及早培養學生的新聞意識,提高學生的融媒體素養,做好傳媒新形勢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相關課程設置過程中,可以根據時代發展的變化,增加最新的內容,同時將原教學內容中落后、過時的內容刪除掉,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優質的共享實踐機會,從而在校內打造出一個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最新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更多專業能力過硬的融媒體人才。
目前,互聯網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并且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很多新聞工作者在發布新聞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途徑,因此現在信息傳播的成本較低,這就讓新聞業內很多記者編導有了可乘之機,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提高新聞的閱讀量,將假新聞或者內容低俗的新聞傳播給大眾,這樣的做法,不僅損害了我國傳媒事業的建設,而且極大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虛假新聞的產生,除了記者編導等個人素質的原因,還有媒體自身培訓工作不到位,以及監管單位失職等因素。因此,傳媒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傳媒人才道德素養的培養。
總而言之,近年來融媒體的發展迅速,對傳媒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傳媒專業人才除了認識到文字層面的內容,還要學習融媒體時代下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并運用好網絡媒體,向社會傳送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對于傳媒類院校來說,應當把握好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