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孚 哈爾濱學院
新中國已經走過了七十年的風雨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面臨著不斷升華和鍛造。文化是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命脈,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關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顯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現主要還是依靠人的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具有德才兼備的人,從這種角度上看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課,能夠幫助高校學生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文化素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民族榮譽感的關鍵途徑。2019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文化自信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意義。高等院校作為青年人才培養主陣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融入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走進課堂,承擔起育人與創新的歷史使命。新時代,如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強化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擺在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當今西方國家不斷制造“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強盜邏輯、不斷宣傳“西方憲政”“普世價值”等政治謊言、不斷鼓吹“新聞自由”“網絡自由”等輿論托詞、不斷散布“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反動思潮,致使新時代的中國大學生正處在一元文化思想與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外來文化相互碰撞、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現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復雜文化境遇中。大學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可塑與定型的交叉點上,亟須堅定文化自信為其成長與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正確方向、堅定立場。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支撐,大學生在面臨選擇時容易產生信仰困惑、價值觀迷茫、意識形態不堅定等情況。這些問題究其根源,就是由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融入文化自信的觀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國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傳承、根脈相連。但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理論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不能合理的將傳統文化內涵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缺少傳統文化根基的滋養,教學理論喪失活力與說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體現人文關懷,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塑造完善的靈魂。然而離開了傳統文化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受教育者得不到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將無法開展,從而造成教師與學生間的疏離感和冷漠感,不能喚起受教育者的興趣。
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中華文明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實踐充分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對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在新時代就要更加深懷自信,理直氣壯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和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廣度上得到空前的拓展。信息爆炸的網絡可以讓我們每天都接收到來自全世界的文化。然而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如傳統節日如七夕、中秋等被國外的情人節、圣誕節搶過風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口味,需求決定市場,傳統文化在某項方面顯得有些“過時”。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過于封閉,不夠“親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讓當代大學生去了解民族發展和民族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內心,鼓勵學生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大學生受到網絡思想的沖擊較大,容易產生心理偏差,因此,在教學方式設定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通過多媒體技術和微課堂等方式完善課下教育,將思想政治課堂不斷延伸,讓文化自信的內涵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之中。同時,高校也應深入分析生源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領略到文化自信的魅力,讓文化自信不再停留于書本,而是滲透在學習和生活之中。
教學理念是教學目標的指引,只有將文化自信的理念注入教學計劃之中,才能夠將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深度融合。歷史是一面鏡子,能照古今,能明道理,能知得失。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將中國歷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任何一種教育如何失去了教師與學生的配合,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準確定位自身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充當的角色,也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打造師生和諧的教育關系。同時,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素養,深入研究傳統文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