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琦 哈爾濱學院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五千年燦爛的傳統文化締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時至今日,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中仍然充斥著傳統文化的痕跡。那么,如何將傳統文化更好的發揚和傳承,如何將節日文化納入高校教育中,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深深的思索。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教育功能,對于促進當代大學生民族榮譽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節日是文化的節點,也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橋梁,傳統節日文化不應在書本里“休眠”,而應融入大學生生活,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充分釋放其教育、文化和經濟價值,這是傳承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核心所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因素,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缺少了解,那么也就無法領略到它流淌于文化血液之中的美學意蘊。中國傳統節日以自然時令和文化觀念為基礎,從最初的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而發端,由祈福祭祀之巫風逐步發展為獨具中華美學意蘊的現象,這其中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全國各地在傳統節日這一天,都會精心編排各種傳統活動,拉近人們的距離,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活動也別具意味。比如端午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一代忠臣介子推;有些則是由崇拜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比如,春節就是由上古時期的祈福祭祀,逐漸發展為現如今的舉國盛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將傳統節日固定日期,就是為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讓人們可以在固定的時間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這一教育節點,將民俗文化引入課堂,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行為的約束。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幾乎都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有關,這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傳統節日,比如七夕節、端午節、寒食節等,這些節日的起源總離不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和傳說的內容不同,但傳達出的總離不開人類所追求的美好品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在慶祝傳統節日時,也沉浸于節日所營造出的文化氛圍,這便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充實了人們的生活內容。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社團活動也是花樣百出,當代大學生如何安排課余生活?有些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校內活動,有些學生卻只是埋頭苦讀,還有一些學生每天沉迷于游戲之中。在剛剛結束的暑期,很少有學生與家人一同旅行。過去那種圍爐夜話的景象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多數人在不停的刷微博和朋友圈。傳統節日就猶如一條紐帶,連結著小家庭和大家庭。因此,將中國傳統節日內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大學生與家人、同學、朋友之間有一個更好的交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對比較傳統,教學方式單一,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普遍不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為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因此,我們應充分整合思想政治課堂內容,引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通過多媒體、微課、公眾號等方式將一些經典的傳統節日故事和視頻片段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入了解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不斷完善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第二課堂中來,對于一些節日活動的編排各抒己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校園文化繁榮。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只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等等道德約束,它更重要的是為人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向學生傳達一種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要讓傳統文化影響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因此,我們應依托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舉辦多彩多姿的傳統節日活動,鼓勵大學生在節日儀式上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真實的情感。
我們應積極進行校園公眾訂閱號建設。讓一系列傳統節日承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蘊支撐。遴選學生喜聞樂見、富有典型教育意義的六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按照不同節日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配合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將思想政治課外教學打造成為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通識教育項目和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氣氛,深入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