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前丹 武漢大學
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正在急劇上漲,高等教育也開始走向了大眾化的教育,隨著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大學生對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也越來越明確,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對其就業心態進行教育和指導,才能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建設。只有保證大學生有良好的就業狀態,才能推動高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因此,加強教育引導是當下高校深入研究的問題,能否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仍然需要高校和社會進一步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在機制、制度、理念以及建設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改革,并加大了教育投入。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大學已經是比較大眾化的教育方式,而且每年高校在招生人數上也在不斷擴大,使得在校畢業生的數量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就業問題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嚴峻的局面[1]。
20世紀初,我國恢復高考以后,高校學生的錄取率還比較低,特別是本科大學生數量有限,加上全國企業發展的熱潮,可以說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也有更多的高校在成立和建設,使得本科教育成為了比較大眾化的教育。每年畢業人數不斷增長,本科學歷已經遍地都是,特別是一些自學考試和成人教育制度的完善,自學本科專科學歷也開始被社會所接受。因此,大學學歷的優勢已經被逐漸削弱,同時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當下很多重點高校的門檻都設置成博士,可見普通本科學歷已經不再具有就業優勢。
大學生的盲從心理是比較普遍的,從高考走向大學時,對專業的選擇比較模糊,而在畢業之后,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崗位更加迷茫。很多學生在專業和就業的選擇中,很容易受到家庭、身邊朋友的建議影響,而自身沒有比較明確的就業觀和發展方向。其實,這也跟我國的教育機制有關。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在大學,學生受到的都是封閉式教育,所接觸的知識面也大多來源與課本和網絡,而對于真實的社會情況還無法深入了解,眼界也比較狹窄。特別是大學教育普及以后,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還沒有感受到就業形勢所帶來的壓力,沒有花費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認識社會、體驗社會。而且在自我目標和理想的認識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對于自身的喜好、優點和缺點,也沒有進行比較全面的反思,導致在面臨就業時,只能跟隨大眾方向。還有許多學生在畢業之際,仍然徘徊于就業和深造,不能準確自我定位,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2]。
當前95后已經開始成為了新一批的大學畢業新生,這批學生有著獨立的個性,追求自由發展,同時很容易接納新鮮事物,想法奇特。特別是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給予的優越條件使其從小就生活在良好環境中。這也使得很多學生缺乏了一定的吃苦精神,對于一些基層工作還沒有太大的興趣,比如山區支教、西部支援等,學生自身的畏懼加上家長的擔憂和勸阻,也使得很多基層工作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也有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存在些許精英意識,對于高薪資、高福利的工作崗位更加青睞,不愿去考慮基層工作,缺乏了大眾就業觀和普通勞動者的意識,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
就業教育的目的是核心和基礎,只有明確了目標,樹立正確的認知,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情況的改善。首先,就業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就業指導,僅僅為大學生提供一些就業信息和方向的建議,或者聯合一些用人單位來提高就業率。這對于教育引導所要實現的目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教育指導是要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社會,掌握社會發展的實質,從而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實現就業。也就是說,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論是其畢業之后,還是在今后的轉型、跳槽等發展中,都能夠成功就業。其次,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很多畢業生由于缺乏對自身和社會真實的認知,導致在就業選擇時出現較多的偏差,比如對工作的環境、城市、地區等,都存在一定的錯誤觀念,從而減少了就業機會。因此,教育引導需要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當下全國范圍的人才需求和就業待遇情況,比如一些西部地區及二三線城市,其實仍然有許多發展機會,也有更多崗位對人才極度渴望。只有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才能從本質上改善當下的就業問題[3]。
第一,要豐富教學內容,除了要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觀以外,還要從就業形勢、當下的政策以及擇業技巧等方面來實施教育,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提高他們吃苦耐勞的意識,培養良好的抗壓耐力,才能適應當下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還要完善有關職業方面的知識教育,包括一些職業道德素質和品德、創業理想的傳達,幫助學生掌握規劃職業生涯的方法,以促進其在今后的職業道路中能夠更加穩定的發展。第二,要提高學科的交叉性,教育引導應該貫穿到所有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某一個專業的教學時,應該重視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和融合,特別是對就業教育有幫助的,比如社會心理學、思想教育以及金融經濟學等。第三,延長對學生教育引導的時間,就業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應該將其貫穿到大學生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中。因為正確的就業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培養,從學習、見識、體驗等一系列行為中,慢慢糾正和養成的觀念,才是最牢固的、可信的,才能給大學生正確的道路指引[4]。
對大學生就業的教育引導不僅僅是關系到其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對其今后認識道路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加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重視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將其深入融合到具體的引導實踐中。首先,要對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進行科學教學,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和選擇不同的教育引導內容,引導學生一步步了解就業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其次,要對學生實施職業規劃的教育,幫助學生認清自己,樹立明確的發展方向和人生目標,能夠對自己進行科學、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所以高校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習目標和不同專業的學習任務,來創建科學的教育引導工作機制,包括相關的咨詢、職業指導,或者創辦一些教育引導活動等。最后,可以將畢業生和非畢業生分開來進行教育和引導,比如針對畢業生,可以開設相關的指導講座,針對職業和就業情況來進行講解,對畢業生的就業傾向進行引導,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基層工作中,改變固定的、不正確的就業意愿,幫助其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等[5]。
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科學的教育引導,實現教育的目標,幫助他們成功就業,就要有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首先,要提高對就業引導教育的重視度,加強認知,要站在大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才能設計出更加專業有效的教育引導方案;其次,要加強對教育引導的資金投入,很多高校已經設立了專業的就業教育引導機構,但是一部分學校的這類機構還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無法進行有效引導。高校應該聘請一部分有豐富就業經驗,對市場、企業以及職業選擇有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人才,擔當隊伍的領導者,提高整個師資力量的專業性。而且引導隊伍不僅僅知識做一些信息發布和聯系企業的工作,而是要對大學生的就業觀、就業技能各方面進行教育。最后,要提高師資隊伍對大學生的了解度。就業引導機構必須與高校各學科部門保持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方向以及動態,了解他們的專業特點,結合對市場和企業崗位的實時調查和分析,從其就業方向、個性養成以及心理需求等方面來進行針對性教育和引導[6]。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需要高校以及社會引起高度重視。教育引導工作的實施,是當下最有效的措施,如何來科學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關鍵。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當下就業形勢,結合大學生的個人特點、專業性、發展需求以及心理素質等各方面來進行針對性教育,幫助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