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琰 潘春英 哈爾濱劍橋學院
新聞媒體通過報道影響信息接收者的思考過程,進而間接的操縱輿論的形成。傳媒機構的立場在客觀上無法達到絕對的公平,難以擺脫政治團體和權貴勢力的左右。新聞語篇中的語言信息受其代表的政治團體、權貴勢力的利益驅動的影響,會隱匿透露出這些幕后主腦的意識形態傾向,進而潤物無聲的誘導受眾的思想。因此,選取具有政治性的新聞語篇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具有代表性。
“認知”在語言學領域的意義,代表研究人類感知世界、觀察事物進而獲得經驗后駕馭語言的過程,尤其在相同語言標準規則之下選取各異的詞匯和句式來闡明主觀的意義,這些不同的主觀表達代表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對人類認知機制特點的分析為我們分析不同意識形態提供了幫助。
范疇化(categorization)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機制模式。人們認知環境和改造環境中,分類、存儲、記憶是必須的步驟。人類對事物認知后,必將形成主觀與客觀互相影響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對事物進行分類的心理過程就是范疇化(categorization),形成的結果為認知范疇(cognitive category)。認知心理學家 EleanorR osch基于原型理論對范疇化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該學家認為人類形成的范疇均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原型,因為原型是范疇成立的基礎。范疇內分為“核心”和“邊緣”兩類成員,這兩類成員按照與原型特征的認知距離遠近來劃分,核心成員是范疇的典型代表,邊緣成員按與核心成員的相似程度確定非典型地位。范疇與范疇之間沒有精確的(clear-cut)界限。
范疇化意味著人類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進而具有了賦予語言符號意義的能力,同時,說明范疇化是主客觀相互影響的產物。范疇化過程中涵蓋了不同的意識形態,認知語言學認為范疇化是人類思維、感知、言行中的基本能力。人類靠經驗將事物歸納為不同的多重范疇,形成不同級范疇。
例如,在《中國日報》的某個新聞的標題中,某個事件被明確地范疇化為“a terror attack”(恐怖攻擊)。同樣的事件,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標題中被范疇化為“cry of desperation”(絕望的叫喊)。評論者對語言資源篩選的認知過程即為語言的范疇化。“恐怖攻擊”和“反暴政暴力行為”在范疇屬性上共同歸屬于“暴力行為”。在范疇的層級上分,“暴力行為”的層級在前兩種之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利用范疇化成員間的相似性混淆視聽,歪曲事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將“暴力行為”這一事件范疇轉嫁到聽眾的情感范疇---“絕望的叫喊”,美化無恥行為的同時,為暴行尋找理由。
隱喻機制在認知語言學中的作用是指在語言中能夠產生新的意義,隱喻可以將兩種概念聯接起來。隱喻機制的過程通過篩選來源認知域和目標認知域的一些因素,使兩種認知域相互關聯,將來源認知域關聯進目標認知域。這一過程對研究語言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很有價值。
《紐約時報》發布的新聞《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injects vigor into SCO development》中指出各國的經濟合作將加強亞、歐、非三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打破貿易壁壘,促進各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同時這一新聞中出現了很多對中國的排斥性內容,如“China Remodels an Ancient Silk Road City,and an Ethnic Rift Widens”,暗指中國的經濟合作模式擴大種族差異,“A Reliance on China Jeopardizes the South Korean Economy”暗指中國經濟模式影響其他很多國家的經濟。分析西方媒體的新聞標題發現,“threaten”(威脅)、“hinder”(阻礙)等不良傾向詞匯多次呈現在一些負面報道的新聞標題中。
認知語言學強調概念形成過程中對認知結構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研究意識形態提供了大量的參考。綜上,我們知道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化機制、隱喻機制的研究應用能夠剖析新聞語篇中的意識形態內涵,為英文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