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孟玥 安徽師范大學
傳播學有研究者認為互聯網背景下的受眾已打破了原本被動的接收,更逐漸走向主動地傳播信息內容,并且基于此提出了景觀表演范式并以此研究受眾(1),此理論把研究受眾歸類為五個層級:從消費者、迷群、崇拜者、狂熱者到小規模生產者。以B站為例,彈幕用戶們雖然不一定形成可以相互接觸的迷群,但他們都被彈幕這一新鮮的評論方式所吸引,共享著群體共有的符號從而形成了有著相同群體基礎的狂熱者,還出現了部分有著相同群組基礎的用戶自發升級轉化成的逐漸專業化的小規模生產者,如B站中的UP主。
彈幕視頻交互性極強,用戶在觀看視頻的同時發表留言評論,大部分評論內容的設置是在視頻界面上從右至左滑過,之后的視頻觀眾可以在相同的進度節點看到前面用戶的評論。由于視頻的某些高潮或者爆點出現,這個時間點上評論也特別集中,彈幕用戶通過這種共同的符號狂歡,來共享彼此之間的情感和認知體驗。如在視頻的結局或者某些高潮內容滿足了受眾的預期,網友用戶們會刷出大量的“某地發來賀電”等彈幕內容,這樣彈幕用戶能夠通過共享文字符號的行為進而產生一種群體情感,這種群體體驗感不僅能夠加深用戶與視頻內容的融合,增強他們的群體認同和歸屬感,還可以使得用戶在互動過程中獲得個體所需的情感能量,甚至推動用戶積極參與下一次的彈幕互動,形成了持續觀看參與評論的心理動機,逐漸生成有著彈幕使用偏好的實際用戶群體。彈幕也因其特有的語言風格不僅形成了特有的群體共同價值觀,還產生出一道看不見的群體屏障,將屏障內外的彈幕族群做出劃分,這種分類也加強了群體內部的向心力,和用戶個體對彈幕族群、整個彈幕文化的認同感。
而在輿論活動中,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磁場,一種群體的力量,這種力量超越了個體,反而會影響和支配個體,這也是輿論的整體特性。輿論并不是個體意見的簡單總和,而是一個有機體。李普曼認為是眾人頭腦中的“刻板印象”,社會心理學認為是群體心理,馬克思主義認為是群體意識?!拜浾摰母姓倭Α⒛哿?、向心力全系于此?!?2)這也表明,在彈幕的評論外衣下,實際上是被用戶普遍認可的群體意識。在彈幕用戶圈層的內部,用戶的喜好往往遇有針對性,這些內部成員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如同B站中視頻社區的分類,這就是網絡社群形成的基礎。彈幕成員通過特有的語言文化設置了看不見的屏障將族群與外來者分開,保證了他們的特有文化在群體內部的地位,也保護其避免遭到外來者的輕視或者攻擊。特有的群體意識將彈幕用戶通過群體內部的文字符號不斷地議論和重復進行情感傳播,將傳播內容隱含在群體意識加以固化和延伸,形成一種特有的精神內核。
知、情、意,輿論意識的三要素,同樣也是構成彈幕輿論的精神內核,即用戶群體態度的組成部分。彈幕輿論多數表達的是對網絡視頻內容的敘述、評價和看法觀點。敘述類如多數彈幕根據視頻情節形成的劇透、回顧或者內容解釋,但僅有對事實或事件的敘述,這樣的輿論是不完整的,可能無法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些評價和意見看法表現了不同的立場方法、信念和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思想內涵,同時也構成了輿論情感、意志要素得以深入的邏輯起點。彈幕輿論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彈幕用戶的情感偏好,尤其是評價類彈幕,不帶情感偏好的輿論幾乎沒有。輿論之所以具有感召力,不僅僅在于其公正的評價或者代表的利益,還有它可以調動起人們的各種情感因素,進而影響現實。這種可以影響現實的力量也就是輿論的意志要素,它包含著一定的行為趨向,在彈幕輿論中經常有用戶呼吁性彈幕出現。在彈幕輿論中,這些要素互相滲透同時存在,共同執行著輿論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功能,最后形成一種可以干預社會生活的力量或者精神氛圍,這也是網絡輿論的龐大力量。
網絡視頻這一平臺媒介使得彈幕評論具有裂變化色彩,任何人可以對發布的彈幕內容進行再評論,比傳統跟帖更快捷,也傳播得更廣。
彈幕本身的表現形式就有碎片化的特征,互聯網社會,人們總是傾向用最少的文字內容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這一點極大地迎合了當代社會網民特別是青年網友渴望擺脫傳統語法規則束縛、標新立異的心理。彈幕特有的語言文化就是如此,這也勢必會影響到其內容。彈幕語言的短平快或者夾雜音譯以及各國語言這樣交互產生的效果,通俗易懂,容易引起群體共鳴,傳播便捷,但一旦缺乏語境的支撐就會讓其他人產生困惑,所以彈幕輿論也因此具有了碎片化的特征,不得不依附于彈幕的用戶群體。比如網絡視頻的類別不同,其彈幕用戶的群體文化也不盡相同,“圈外人”想了解某一話題發表看法也會因此受限。而且,由于彈幕視頻的時長限制,使得網民很難深入思考,這也是碎片化的另一種體現。
現在很多網友表示彈幕比視頻本身還要精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彈幕輿論的多元化多樣化,可以更多層次的滿足網友們的認知或情感、心理需求,網友表達自身意愿的主觀能動性也因此得以增強。從用戶層面來看,我國的年輕群體特別是大學生是視頻彈幕用戶的主力軍,“在受眾的年齡層面,我國“彈幕”視頻的受眾絕大部分是17-25歲”(3)。年輕人接受新事物較快,又有著渴望宣泄情緒、表達個體情感的需求,而彈幕正好可以提供這個機會,而他們也正好是受“娛樂至死”影響最深的一代。從內容層面來看,彈幕文化源自日本,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類型,用戶群體很大程度上發源于鬼畜或者二次元視頻,語言和評論風格受其影響較深。無論彈幕視頻和輿論主題的多樣,彈幕視頻中的網絡輿論還是受到了娛樂化的影響。
由于彈幕是亞文化的一種表現,那么彈幕內容以及其產生的網絡輿論也具有結構主流文化的傾向。例如,很多視頻中出現的“某地發來賀電”,“賀電”一般是指政府部門或者企事業單位等代表人物發給其他對象的祝賀電文,但在彈幕文化中卻表達成對是結局或者社會上某些典型事件的揶揄調侃。彈幕輿論因其抵抗的表現話語和長期沉浸于網絡世界的年輕用戶,往往會對主流文化進行消解,有時甚至產生難于預測的傳播效果。這種解構主流文化,進而造成的輿論的不可控性也正是網絡輿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和網絡輿情的形成發酵過程相似,彈幕輿情也是學界和一些企業特別關注的領域。彈幕視頻中的網絡用戶的媒介素質參差不齊,用戶群體內的情感趨同性又高、認同感又強,再加上過于同質的群體觀念的出現,可能會致使輿論走向極端。一旦用戶被情緒化主導,負面情緒的爆發會通過彈幕病毒性的傳播,引發“彈幕口水戰”形成一片混亂。萬物皆媒介,作為一種新生媒介,彈幕理應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然而與此同時,也需要恰當的引導方式去促使其健康發展。
從受眾層面來說,提升受眾或用戶的個人媒介素養勢在必行,同時關于媒介素養的教育必須要跟上。受整個信息社會的快節奏影響,青少年自出生以后就一直生活在種種社交媒介之間,在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媒介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網絡上進行情感宣泄,這種情況必將使得主流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從平臺角度來說,視頻網站應該加大技術投入,加強彈幕的監管和審核力度,對于發送不文明彈幕的用戶行為,理應建立健全相關網站的彈幕安全法制規范,采用如禁言、封號等方發來控制評論內容。
網絡彈幕想要健康發展,首先必須增強外界引導,加大網絡環境和視頻平臺的監管力度,也可以借助主流媒體的力量,使用官方彈幕賬號對彈幕輿情進行正能量的價值引導。彈幕視頻早日走上規范化道路,有利于對網絡彈幕輿情的監控,更有利于對可能爆發的輿論危機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