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羽昕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傳統的新聞直播是指在現場伴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進程而同步制作和發布信息,主要通過直播車、衛星信號等技術手段實現,而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則擴展到通過手機、網絡平臺等多渠道進行視頻新聞直播。
在我國,截至2018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25億,用戶使用率為52.0%[1]。移動端的迅速發展讓新聞直播逐漸從電視端向移動端傾斜轉移,新華社、人民網等媒體都開始陸續嘗試視頻直播新聞的開發與利用,推動電視與移動新媒體的進一步深化融合,覆蓋各類新聞現場,讓觀眾能夠在第一時間與新聞當事人進行互動。
相較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移動視頻直播新聞的傳播者不再被局限于專業的新聞制作機構。依據報道主體的不同,可主要劃分為PGC和UGC模式[3]。PGC是由專業的新聞機構為直播主體,該模式擁有更專業的新聞報道技術。UGC則是由直播軟件使用者的個人作為主體進行直播,網絡直播平臺的多樣化和開放化為個人進行網絡直播放低了門檻和準入條件。2017年中國直播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50.95億[2],移動直播全面普及。
傳統電視新聞直播受到時長的限制較大,節目時長和內容相對固定,但移動直播讓這一狀況有所改變,觀眾有了更多的直播選擇。庭審網絡直播是我國目前新聞直播的一大嘗試,于2013年開通庭審直播網。庭審直播讓受眾通過直播對庭審活動進行直接監督,實現司法公正公開。不僅如此,體育、娛樂、政治等多種新聞類型都能在移動端進行報道,只要具有新聞性和可看性,我們可以無限地開啟直播[4]。
直播的發展使得受眾的參與度提升,互動性越來越強。在直播中,用戶的發言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移動視頻新聞直播也不例外。受眾可以通過在直播間發送彈幕、評論,與新聞主播進行實時的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受眾的參與成為了直播內容的一部分,從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和生產者。
雖然直播技術的發展為新聞傳播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移動視頻直播新聞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要闡述其目前所存在的問題。
視頻直播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奠定了基礎,但目前技術的缺陷仍然給新聞直播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多出現在自然災難直播現場的信號不穩定。畫面以及音頻通過4G信號傳輸到直播平臺,但受氣候條件以及災后信號限制,經常會出現卡頓、掉線、音畫不同步等情況發生。除此之外,直播觀看人數過多也會導致直播平臺后臺崩潰,超出平臺承載能力,影響直播效果。
大量直播平臺會對同一社會事件進行高度關注與報道,如在春節前夕,包括央視、新京報、澎湃等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春運的情況進行了直播,直播內容的高度重合容易造成受眾審美疲勞。各媒體應當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關鍵點,由點及面,提高直播新聞質量,如網易在2016年聚焦普通人的春運回家路線,以此為切入點,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與電視直播相比,移動視頻直播縮短了冗長的籌備過程,但對直播制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直播過程中無法進行視頻剪輯,主播和記者如何在直播過程中應對各類突發狀況尤為重要,如2016年新京報記者在對廣西玉林“狗肉節”進行直播的過程中,遭遇了當地商販和民眾的惡意圍堵,一度導致直播中斷、無法進行。
移動視頻直播技術的發展為新聞直播報道帶來了活力,直播主體、選材內容、受眾參與等多個層面都發生了改變。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迅速發展和興起的當下,我們仍然應該關注到它所存在的問題,完善已有的直播審核體系,提高節目直播策劃能力,避免新聞內容同質化趨勢,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的浪潮中找準自身定位,提升新聞直播報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