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蓉
摘要:“95后”出生于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是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新生代群體。目前“95后”已經進入大學校園,他們在校間表現出來的心理適應問題也越發受到社會的關注。研究發現“95后”大學新生普遍在環境適應、學業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問題,為此本文從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交流、加強新生入學教育、營造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以及創新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95后” 大學新生 心理適應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022-02
“95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出生、成長于兩代人呵護的家庭環境,同時他們又處在社會結構快速轉型的網絡時代,具有思維活躍、依賴性強、強調自我等個性特征,在這種特殊“時代烙印”的影響下,“95后”大學新生在入學初往往會面臨諸多心理問題。大一階段是大學生活的起點,也是生理和心理綜合發展的重要階段,了解“95后”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不僅能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提供參考,而且能促進新生增強心理調節的能力,以便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環境。
一、大學新生主要心理適應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的不適應
對于多數新生來講,來到一個全新環境,是否能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是首要問題。有些學生因習慣被家人照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些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經驗,不能很好地與舍友和睦相處;有些學生因消費需求過旺,出現經濟危機;還有些學生不適應學校當地的水土氣候、飲食習慣。當面對以上問題時,大學新生常常會束手無策、無所適從,進而出現煩悶、緊張的焦慮情緒及失眠、倦乏等癥狀。
(二)學習模式的不適應
學業困惑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又最為突出的問題。首先是學習目標的缺失,“95后”新生在高中階段習慣于聽從學校和家長的安排,進入大學后突然失去了學習的目標,變得迷茫、無助,試圖用網絡游戲、社團活動、戀愛等方式掩飾內心的空虛。其次是教育模式方面,不同于中學填鴨式教育模式,大學的課程時間安排寬裕、教學內容寬泛、上課進度較快,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提出了較高要求。短時間內,許多“95后”新生很難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未能及時調整學習的狀態,繼而產生“怎么學,學什么”的失落、迷茫的心理狀態。
(三)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人際關系是大學新生必然經歷且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中學時期,許多“95后”新生并沒有真正體驗過集體生活,進入大學后,由于缺乏對人際交往的正確認識,經驗欠缺、技巧不足,導致其產生自卑、抑郁、膽怯等負面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事事代為安排,導致他們常常過分追求自我,忽視別人的需求,對待事物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二是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尤其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害怕出丑、被人拒絕的心態使得他們逐漸減少與他人的交往;三是許多大學生十分依賴智能手機,手機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的主要渠道,并逐漸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現實中的人際關系變得十分淡薄。
二、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解決對策
“95后”大新生心理適應問題不僅影響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更關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本文針對以上主要心理適應問題,從個人、家庭及學校方面提出解決的對策,預防和減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
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首先要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敢于自我解剖,公正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只有在積極正確的認識與評價下,才會形成積極的心理體驗,正視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主動向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尋求幫助;新生應當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確學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制訂一份合理的學業或職業生涯規劃。在明確目標后,新生要排除萬難,落實計劃,充實大學生活。因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力,才能成為主宰自己心靈、行為的主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學成”;新生應當把握現階段的學習特點, 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比如,大學的學習自主性強,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和途徑。因此,新生在完成正常的專業學習外,還可以通過去圖書館查閱資料、聽選修課、參與專業老師的課題項目等方式合理制訂自己的課余學習計劃;新生需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多途徑學習掌握向善、平等尊重、自信寬容等人際關系的原則和技巧,努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交流
在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上,家庭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階段是影響大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首先要摒棄以往只注重學習成績的教育觀念,應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思考、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學習和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素質,言傳身教,做孩子學習、道德等方面的表率,(下轉第21頁) ?(上接第22頁)以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孩子;積極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學會傾聽他們的煩惱,幫助他們及時排解不良情緒;主動與學校輔導員、專業教師溝通,及時掌握孩子在校情況,配合學校及時引導孩子進行調整。
(三)加強新生入學教育
學校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新生入學教育作為培育新生健康心理的起點。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新生入學教育指導小組,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定期開展心理教育講座,廣泛宣傳心理保健知識;重視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同學給予及時的專業幫扶,對其他有隱患的同學也要進行團體輔導。同時,學校還應將校史文化、專業教育等內容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增強新生對本校的歸屬感和對本專業的認同感。
(四)營造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
良好的校風校貌對大學生的心理有著正面引導的重要作用。整潔優雅的校園環境,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深深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應當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有益身心的課余文化活動,如新生可以成立心理健康社團,自行開展各項心理活動;也可以由學校牽頭,每年重點組織“心理健康主題月”的活動,可以包含心理主題班會、素質拓展活動、微電影大賽、團體心理輔導、繪畫展、心理健康形象大使評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
(五)創新心理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把握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探索合適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新生心理教育要扭轉當前“重管理,輕服務”的局面,目前我國高校的新生心理教育多由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指導開展,而該中心一般設在學生處等部門,以管理為主,由于師資水平有限,心理教育服務多為一般的工作宣傳或對個別嚴重心理問題的咨詢輔導,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小,存在教育服務的盲區;新生心理教育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并非簡單的教育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通力合作,共同構建多角色的服務體系;同時,還要建設完善如QQ、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平臺的信息交流系統,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營造全方位、多層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 趙銀河.大學新生適應期的心理障礙及調適[J].紅河學院學報,2005(5):96-98.
[2] 林少苑.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工作策略[J].文教資料,2010(13):222-223.
[3] 李陽.大學生的人際安全及其與自卑心理的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