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先教”為“先學”。調動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充分做到“活化課前”。 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總結了語文學科“活化課前”的幾種策略。攝影微文、微課點播、合作交流,希望這幾種方式能使學生用文學浸潤生活,用思辨頤養青春。
【關鍵詞】活化課前;攝影;微課;互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平時,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上新課,學生總是對內容不夠熟,如果課堂多給時間去讀又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上新課總是覺得課堂流程不夠順暢。”這個問題我也遇到過,有時候感覺上課就像“老牛拉車”。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讓我們習慣了在課堂上以教師的視角來牽引學生的學習;對于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老師們甚少要求。所以學生也習慣了,不必有“多余”的閱讀,不必思考“多余”的問題,只需坐等教師在課堂上“拉”著自己走就行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先教”為“先學”。調動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充分做到“活化課前”。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總結了語文學科“活化課前”的幾種策略。
一、攝影微文,讓文學浸潤生活
什么是“攝影微文”?攝影微文是讓學生先進行攝影,再根據所攝照片寫出一小段文字的活動。為一張照片配上文字,趣味性強,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同時照片或鏡頭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學生親自捕捉的,學生更易從中收獲真情實感的體驗。這種形式為學生架設了一條從生活走向文學的橋梁。“攝影微文”的形式適用“活化課前”的過程,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同備課組黃敏老師在教學《背影》之前,先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周末和父母一起游覽南京浦口火車站——《背影》這篇文章中事件發生的地點,拍攝一組照片,選你最喜歡的一幅命名。學生的作品有《送別》《父女》《攀爬》《手拉手,一起走》等。黃老師并沒有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把同學們的作品呈現出來,而是在講到“作者寫買橘這件事,重點抓住攀爬月臺這個鏡頭來展現”時,順勢展示了同學的作品,并且提問:“你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情景把它拍攝下來呢?”有的學生說,這個情景體現出父親和我之間的愛;有的學生說,這就是最動情的一個瞬間。在討論中,學生得到了寫作上的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更要抓住最動情的動作和畫面,正如文中“特定鏡頭下的特定背影”。有了課前真切的生活體驗,學生在課堂上對于文本內容和寫作方法的習得就更加自然、深刻。
“攝影微文”不僅可以在閱讀課前使用,更是“綜合實踐課”和“作文課”用以“活化課前”的良方。在一堂語文模擬訪談綜合實踐課——“以青春的名義,對話鐘英校友”之前,我布置了課前任務:圍繞“責任”這個主題,選取校園中的任意一個場景,將其拍攝下來,并為其配上一段簡短的文字。這個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許多平時苦于缺乏寫作素材的學生,當他們以找尋“責任”為目的,帶著相機這個“機械眼”,快樂地游走校園的時候,他們驚奇地發現,身邊居然有那么多充滿“責任感”的畫面。在課堂活動中,我設計的一個環節是:每個小組互評并推薦一份攝影微文,向“葉兆言先生”介紹并贈送給他(葉兆言為鐘英中學校友,此處由學生扮演)。這堂課上的討論非常熱烈,同學們都樂于向其他人展示,也特別有興趣看到其他人的作品。展示時,真可謂精彩紛呈。一位同學拍攝了校園角落里一株小草,黃葉覆蓋著青葉的情景,寫下一句話“綠葉與黃葉,青黃相接;讀書聲與教學聲,聲聲不息。這,就是校園的故事”。另一位同學則拍下了教室后面的兩個垃圾桶,寫下這樣的話:“在教室的一角,兩個‘灰頭土臉的‘兄弟依偎在一起。他們只有一個‘工作:收進從外界來的垃圾,再將它們送走。這,只是小事;這,也是重責!”還有同學拍下了校園里的行道樹、書法教室里的毛筆架等。其實,課堂上的精彩源于課前的預約,而最精彩的并不是課堂呈現,是課前活動中每個人發現美、創造美的經驗。
二、微課點播,循章法走入文本
在日常學習中,“活化課前”最主要的任務仍然應該是讓學生讀書、讀文章。那么,怎樣讓學生“愿意讀”并且“會讀”呢?“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學法指導”,是一條很好的路徑。所謂“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就是說教師想要學生在課前對文章達到怎樣的認識程度,就要設計相應的任務,提出相應的問題。在“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過程中又少不了必要的學法指導。這個時候,“微課”就能充分發揮作用了。微課程是一種在線教學微小視頻文件,微視頻的特點是微小內容、微少時間、微細講解和微小數據。
在教學《春》這一課文時,我制作了微課《散文朗讀方法指導——以朱自清〈春〉為例》。在這個微課中,我教給學生三個朗讀技巧:讀準停頓,表達感情有節奏;讀出重音,表達感情有著落;控制語速,表達感情更有度。結合《春》中的具體語句,我進行了示范和點撥。課前學習了這個微課,學生知道了要去讀文章,也知道了怎么讀文章,有了學生充分的讀,教師自然就不再有“老牛拉車”的無力感。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任務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這樣的指導也應該是課堂上的指導。但是課堂的目的應該是要讓學生和教師的對話碰撞出更深層次的機智,讓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更進一層,這就必須靠“活化課前”。
三、合作交流,用思辨頤養青春
培根說過,“一個小時的談話要比一天的沉思更能給人以智慧。”某種程度上說,語文課堂本身就是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還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在課堂上的表現形式往往是小組合作交流。而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囿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常常不夠充分,有時也難免淪為小組內某個“學霸”的一言堂。筆者認為,更多時候,我們可以試著把這樣的交流活動移到課堂之前。
筆者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前,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我們常說“詩中有畫”,請你反復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找出詩中的一幅畫,用你的畫筆把它繪制出來。布置這樣的任務,是因為我們常常說“詩中有畫”,也常常用文字分析詩中的“畫”,卻從沒有真正動筆畫一畫。而我們學生,喜歡繪畫的則為數不少,真的去畫一畫,與畫筆對話的同時,大概會有新的認識吧。第二天語文早讀,學生都把畫作帶來了。早讀也是語文課前的一大資源,早讀不僅可以自由朗讀、集體朗讀等,有時候輔以一些合適的交流活動,也能使早讀增色不少。這堂早讀課,就是同學們對于畫作的介紹、評價、交流。我提前委派了一位主持人,而我自己則是一個聽講者、記錄者。有兩位相繼介紹自己的畫作,同樣構思的是“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句。第一位同學畫了帳篷,帳篷中宴飲的主人和歸客,還有彈奏胡琴等樂器的歌姬,應該說把詩中的畫面翔實地描繪了出來;第二位同學的畫作明顯縮小了帳篷,帳篷外的雪景也表現在了整個畫面上,歌姬奏樂已經被模糊處理了。這位同學解釋道:“這樣處理是為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和層次感,詩中也是這樣體現的!”聽他說完,第一位同學和其他同學都鼓起了掌,我也立刻記下了關鍵詞“層次感”。另一位同學構思的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在他的畫面上,以群山為背景,馬蹄印為主線,還有一個翹首站立,被風吹動披風的背影。有同學眼尖,立刻質疑道:“哪有人啊?山回路轉不見君了呀!”繪畫的同學一愣,竟沒反應過來,虧得主持人問了一句:“這是誰呀?”底下開始有不約而同的“噢”聲,“我”也在畫面中了!筆者立刻記下關鍵詞“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就在這欣賞與思辨之中,學生已經走近了詩歌,走入了詩歌,徜徉于詩歌的意境之中了。接下來課堂的重點就是總結畫面的內容、表現手法以及把握詩歌中的情感了。本來較難的教學點,在此卻水到渠成。
除了早讀的時間,其實網絡這個空間也常常可用于活化課前。開展“以青春的名義,對話鐘英校友”活動之前,我在班級QQ群發出了撰寫邀請函的征集令,希望同學們能寫出一封得體、漂亮的邀請函送給葉兆言先生,邀請他參與我們的活動。此令一出,先是幾個愛好寫作的同學“揭榜”嘗試去了,嘗試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會及時在群上反映出來,我一一在群上予以解答。引來了越來越多人“圍觀”,第一篇稿子上傳群文件后,點擊量很快超過了十人次。我也趁熱打鐵,趕緊在群上對第一份稿子予以評價,特別對寫作者予以了正面肯定。這樣一來,更多人開始躍躍欲試,第二、第三份稿子相繼傳上來。有幾名作者自覺稿子不如別人,于是點開了私聊,向我求教怎么寫得更好,頗有點“香菱學詩”的勁頭。這樣的交流,真正讓我感到身為一名語文老師的幸福!
參考文獻
[1]金陵.從微課程的屬性認識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1).
[2]王躍平.主題攝影——為寫作調味[J].好家長,2011(15).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