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摘要: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信息獲取的要求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傳播途徑多樣性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紙質媒體向多媒體平臺的轉變。其中,一些官方或主流媒體為順應新時期媒體便民為民的號召,在表達方式等諸方面作出一系列轉變。本文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針對沙特王儲的相關報道為例,從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視角對新華社小編回復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主流媒體 動態風格轉向 順應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084-02
一、介紹
1.研究背景
新時期,各大媒體紛紛開辟微信公眾號,借助新媒體平臺的高時效性等特點對語言形式進行動態規劃,實現風格轉向,鞏固自身媒體形象(張梓軒、雷建軍,2013)。
2.研究問題
本文通過搜集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有關沙特王儲報道的留言回復這一特殊語境下的互動語料,發現一些語言表達方式上的轉變,結合維索爾倫(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以及語言順應論(Adaptatiion Theory)中的三個原則,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新華社這一主流媒體的風格轉向所呈現的特點及其在維索爾倫語言順應論中的體現?
(2)嘗試從維索爾倫語言順應論的角度出發,解釋以新華社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語言風格出現上述變化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3)主流媒體風格轉向及其背后隱藏的當代意義?
3.研究意義
作者以維索爾倫的順應論為理論依據,分析新華社小編回復這一板塊中在順應論三個維度上的具體體現。為今后對主流媒體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對新時期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文獻綜述
1.維索爾倫的順應論以及順應論發展在中國
語言順應論是由語用學家維索爾倫于1987年提出,該理論在其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維索爾倫(1999)認為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繼而提出順應論的語境觀,認為語境與語言選擇存在辯證統一關系。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 提出語言的三個特性: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順應性(adaptability)。
在中國首先介紹順應論的是錢冠連教授,他于 1990年發表的《維索爾倫的元語用選擇》一文介紹了Verschueren的元語用選擇(錢冠連,1990,1991)。之后是學者們運用順應論做的應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和語用策略兩個維度。此外順應論的發展也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啟示,以順應論為視角,外語教學的本質就是探討教師與學生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對外語進行不斷的選擇(馮永蘭,2011)。
2.語料搜集與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上講,本文主要是作為定性研究來進行的,其中也不乏定量研究。首先作者搜集2016年至2018年新華社微信公眾平臺中有關沙特的相關報道,共計59篇。側重分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6篇沙特王儲的相關報道。通過個案研究對搜集到的語料進行分析,以順應論的三原則為基準,分類整理讀者回復部分的語言表達方式。分析發現,2017年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針對沙特王儲的6篇報道中,讀者留言回復多達284條,涉及讀者與編輯互動的有67條。
三、個案研究
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于2017年6月發表一篇沙特王儲被廢黜的短新聞,該新聞標題以簡潔的“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幾個字組成,向人們傳遞出“沙特王儲被廢”這一消息,引發受眾的關注。新媒體平臺精練的語言表達,一度被讀者認為是“新聞越短,事越大”的表達方式。接下來筆者從順應論三個維度對6篇針對沙特王儲的相關報道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從而窺探主流媒體的風格轉向。
1.可變性
主流媒體在傳統紙質媒介上所用句式復雜、用詞嚴謹,然而在新媒體平臺這一特殊語境下,這樣拘謹的文體不容易被讀者接受,這個時候就需要小編對語言形式進行動態規劃,這說明主流媒體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存在一定的變異性。
(1)網友評論:新聞越短事越大。小編回復:謝謝朋友們指點,壓力山大啊。雖然有三個編輯,“廢黜”還是弄成了“廢除”。我們正在深刻反省。也有朋友問:“為什么一條稿子要寫三個編輯,不是人浮于事嗎?”其實,我們平時總共就四個編輯,今天三個在值班,每天要發六七組稿件,每組稿件從選稿到編校都要恪守流程、費盡心思。
(2)網友評論:哇,仙女小編你要紅了!小編回復:我一直很紅,我們新華社的人都有紅色氣質。知道什么是紅色氣質嗎?如果還不了解,歡迎網上搜索新華社去年拍攝的微電影《紅色氣質》,你會回來給我鼓鼓掌舉高高的。
上例中,小編在回復中一改先前語言拘謹刻板的印象,使用了BBS語言如“壓力山大啊”“鼓鼓掌舉高高”等。此外采用微博語言“有型、老鐵”,借用評書語言“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引用歌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等來實現風格轉變,給人以新印象。通過言語表達方式的轉變更好地順應了新媒體平臺這一特殊語境,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2.商討性
維索爾倫順應論中的商討性體現在小編通過語言表達風格的轉變,來改變以往新聞報道的“專制”,不容商討和參與。新華社因為其官方色彩,被天然賦予了不容置疑的身份,其新聞報道過分追求客觀公正,未留給讀者參與和商討的空間。
(3)網友評論:就這九個字還用了三個編輯。小編回復:王朝負責剛剛,關開亮負責被廢,陳子夏負責沙特王儲。有意見?
(4)網友評論:差點以為看了假新聞,言簡意賅,耐人尋味,新華社厲害了。點贊,double贊。小編回復:三個編輯,double贊不好分,triple贊吧(笑臉)。
網友的評論“就這九個字就用了三個編輯”似有質疑之嫌,小編“有意見”這一商討性的回復向讀者介紹了三位編輯各自所負責的工作,展現了編輯在新聞報道時的細致分工及對報道的精準簡潔等高質量要求,同時回復中運用三個問號與讀者進行“商討”,以玩笑的語氣消除社交對話中的尷尬。例(4)中網友的評論表達了對報道的稱贊,小編結合維索爾倫語言順應論中的商討性和順應性,與讀者商討互動希望得到“triple贊”。用商討性的語氣與讀者互動,體現了新媒體平臺下的親民策略,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同時回復中采用的語碼轉換策略,實際上是小編與讀者的“商討”,以玩笑的語氣接受網友的贊許,為自身媒體形象注入活力。
3.順應性
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評論區,小編一改傳統紙質媒體強調的呆板嚴謹,轉變語言表達方式,與讀者進行帶有商討、順應性的互動,這一語言風格的轉變正是對新華社新媒體平臺這一特殊語境的順應。
(5)網友評論:小姐姐,聽說夸你漂亮可以被翻牌。小編回復:這話是誰說的!!!出來!!!看我不打……扮漂亮約你出來看星星。
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的讀者與編輯在距離上更有親近感。上例中,網友的評論若在傳統媒體形式下顯然有些不合時宜,忽略了官方媒體其官方身份所賦予的威嚴,但在微信公眾號這一新媒體平臺下,小編采用了“看我不打……扮漂亮約你出來看星星”這樣的微博留言梗,順應了微信公眾號平臺下小編與讀者的親密互動。
(6)網友評論:馬漢在哪里。小編回復:為了給王朝組cp,誠招馬漢一名。
眾所周知,中國有一句成語“王朝馬漢”,而恰好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小編的名字與成語中的“王朝”不謀而合,評論區讀者探問馬漢在哪里,面對讀者的調侃,小編順應讀者,進而在回復中使用了微博語言,實現和諧互動。
此外,新華社作為主流媒體被賦予了不容置疑的地位,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例(7)-(9)中,新華社小編順應網絡打賞熱潮,在接受讀者肯定的同時,弘揚社會正能量,呼吁大家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體現了新華社作為主流媒體的輿論擔當以及社會責任感。
(7)網友評論:就問你敢不敢把打賞按鈕放出來!小編回復:心領了,可以的話,打賞的錢替我們捐給有需要的人吧。
(8)網友評論:小編,請默默接受我的膝蓋,然后我要默默崇拜你。小編回復:不敢當,希望你繼續做我們新華社公眾號的真愛粉就好。
(9)網友評論:新華社就應當如此,既要客觀嚴謹,又要活潑有內容,符合與時俱進,同時繼續保持新聞媒體宇宙第一大社的位置,畢竟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小編回復:茫茫宇宙,不知道地外領域是否也有新聞行業,如果有,我們也希望可以和外星同行多多交流。
四、結果與討論
微信公眾號是隨著網絡發展產生的新平臺,在這一平臺下,獲取信息時,人們期望最大效益。因此以新華社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動態調整語言表達,以凝練的語言向讀者傳遞信息。同時作者也注意到造成主流媒體風格轉向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響應新時代下“便民親民”的號召,擴大自身媒體形象的需要。二是對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這一特殊語境的順應。最后是網絡新時代下,媒體探索自身轉型,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探索。此次研究為今后主流媒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幫助人們解讀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對新時期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此項研究仍存在語料收集等不足之處,期望學者在后續的研究中有所改進。
參考文獻:
[1]Hewitt, H. Front Desk Talk; A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ceptionists and Patients in General Practice Surgeries[D].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2006.
[2]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馮永蘭.語言順應論在中國20年綜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200-202.
[4]譚曉晨.語境的動態研究一維索爾倫的語境適應論評介[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6):50-52.
[5]劉正光,吳志商.選擇一順應—評Verschueren《理解語用學》的理論基礎[J].外語學刊,2000(4).
[6]錢冠連.論維索爾倫的元語用選擇[J].外國語,1990(4):23-28.
[7]錢冠連.語用學:語言順應理論——Verschueren 語用學新論評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
[8]張梓軒,雷建軍.在召喚大眾中傳遞主流媒體正能量——論微博版《人民日報》語言傳播方式的轉變[J].中國出版,201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