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金融市場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尤為突出。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之下,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小微企業不得不改變其原有的經營模式,這對小型和微型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本文針對小微企業的特點和現狀,探討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小微企業;互聯網金融;融資;創新
一、引言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在數量上占據著市場的主體地位。截至2017年7月底,中國中小企業共錄得7328.1萬家小微企業。其中,企業2327.8萬戶,占國內企業總數的82.5%;個體工商戶有500.3萬戶,占國內工商戶總數的80.9%。在行業分布方面,小微企業中比例最高的行業是批發零售、工業和租賃、商業服務,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特別強調的是,科技型小微企業占比為4.62%。在產品研發方面,中小企業已完成65項發明專利和80多項新產品開發。總體而言,小微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相當于GDP的60%,除了對GDP和產品開發的重要貢獻外,小微企業也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重要領域。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經濟離不開小微企業的蓬勃發展。
二、小微企業的自身特點和發展現狀
由于小微企業的特點和他們所面臨的金融環境,其發展受到了諸多阻礙。從小微企業的特點來看,我國大部分的小微企業都是沒什么背景的民營企業,大多處于行業的中低端,它們往往規模較小,較為靈活,在員工數量、經營模式以及生產能力方面也遠遠不如大企業,經常會出現人手不夠、資金不足、生產能力不足、獲取信息不足等等的問題,小型和微型企業整體上處于弱勢地位。從小微企業面臨的金融環境來看,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完善,法律尚不健全。傳統銀行業對于小微企業并不信任,小微企業在商業銀行中的信用評級普遍不高,這些都導致了我國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提高,融資渠道的減少,這對于小微企業來說,不僅無法使自己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產品質量,還可能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貸款最終導致破產。因為上述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和整體市場環境等的局限性,大部分小微企業都面臨著融資渠道緊缺的問題。小微企業大多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要求較低風險卻相對較大的民間融資等方式進行融資。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小微觀企業創新模式
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我國小微企業所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近十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發展十分迅猛,到今天為止,其發展程度在全世界都可謂首屈一指,不僅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還帶動著其他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和創新。互聯網新型金融模式的特點是:門檻低、成本低、用戶廣泛、傳播快、交易便捷、信息相對透明。對于整個金融市場來說,這種模式的形成使得市場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具公平性和開放性。對于我國小微企業來說,顯然是極好的機會,低門檻和低成本的特點使得小微企業可以毫無壓力地進入;而用戶廣泛、傳播快、交易便捷等特點使得小微企業原本只能通過商業銀行和民間貸款籌集資金的難題得以緩解,不僅增加了許多融資的渠道,更是節省了融資的時間,降低了融資的成本;而信息的相對透明性,使小微企業能夠抓住更多的機會,改善自己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把握市場的最新動態。
近年來,我國的P2P借貸模式、公募籌資模式和第三方支付等創新模式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P2P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利用互聯網進行點對點借貸的平臺。它起源于小額貸款,本質上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的網絡化的民間小額借貸模式。首先,小微企業要在P2P平臺上注冊,除了提交身份證明之外,還需有業務狀態證明,在平臺審核通過之后即可實時搜索到相關的、有效的資金供給和需求信息,資金提供方和需求方均可自由地選擇匹配的合作對象,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借貸雙方之間的沒有第三方中介,在交易過程中所有的資金流動、合同、憑證等等相關資料皆通過互聯網來實現。這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切實地節約了融資的成本,提升了融資效率。P2P最早起源于美國,引入中國短短幾年間已經成為了小微企業除了傳統商業銀行貸款、民間貸款以外最常用的融資方式之一,常見的P2P借貸平臺有:拍拍貸、愛錢進、螞蟻金服等。在過去的兩三年里,我國P2P模式不管是在平臺數量上還是在交易規模上都突飛猛進,如下圖所示:
<E:\2019年商場現代化雜志社\1期\內文圖\25.jpg>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公募籌資模式,簡稱眾籌。眾籌是指小微企業采取“團購+預購”的形式將項目或者創意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傳播出去,經過平臺的審核后,可以向公眾募集資金或者獲得其他支持的一種合資模式,大多數具有創新、創意特色的產品或者項目以及創新型企業相對更容易得到資金支持。通常情況下,只要通過認證并滿足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就很容易成功發起眾籌。眾籌特點與P2P模式相近,門檻低,具有多樣性,但眾籌的成功率更高。
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通常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取得一定的資質后,代替銀行部分中間業務為他人進行轉賬或者網絡支付等。小微企業多愿意使用第三方支付,其原因有兩點:首先,商業銀行出于對成本的考慮,由于小微企業數量眾多而訂單往往較小,銀行不愿為此付出大量成本。但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整合各類小額資金,集成大筆訂單后再向銀行申請貸款,在獲得貸款資金后,根據市場需求,為資金需求方提供貸款。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也都獲取了中介服務費用。其次,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提供支付服務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流動資金,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完全可以利用閑散資金進行再投資。在完成所有交易后,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到更好的融資方式和杠桿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間的相互監督,這對小微企業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對于產品或服務的賣方而言,也可以避免一定程度上的壞賬風險,支付方式也更便捷、更靈活。
無論是在上述三種互聯網新型金融模式還是在當前其他行業工作中,大數據金融服都極為重要。想要得到強大的大數據服務支持必須要有浩如煙海的零散信息為基礎,由于電子商務企業的特殊性和便利性,只要通過云計算將大量的零散信息進行快速的計算,獲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就能對金融市場做出客觀的判斷,及時止損或者完成資產的快速變現。大數據金融服務的廣泛應用彌補了之前小微企業信用評級難的問題,更客觀全面地對小微企業整體做出評估。對于小微企業來說,跟蹤性的大數據支持,可以有效地評估企業本身的經營狀況和市場價值,以便于各類商業銀行和其他投資者作參考,可以有效地解決大部分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在財務數據方面,大數據的運用能促進小微企業規范經營,保證商業銀行在給小微企業進行貸款的前、中、后期進行全面地監督,及時發現、處理潛在的危機,保障商業銀行和小微企業的財務安全,促進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客戶的基本信息、行為習慣、消費偏好等,有針對性地推出金融產品或者服務。基于大數據的風險管理理念和工具,信息不對稱性大大降低,對小微企業來說更具公平性,機會是更多了,但也未嘗不是挑戰,小微企業必須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才能不被淘汰出局。以目前的市場情況看來,未來建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基礎上的金融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金融行業的信息化、數據化發展將是一場持續很久的科技革命和創新。近年來,金融業內各類金融機構都開始減少在簡單重復性人工勞動方面的投入,而改用電子信息服務機器,更多地將成本和精力花費在研發新型金融產品、拓寬業務渠道和自建網絡信息平臺方面。
四、建議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對互聯網金融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的發展有以下幾點建議。(1)盡快構建一個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權威、盡可能完善的征信系統,除了原本持續追蹤的企業信息以外,還應當收集實時的金融行業信息,每年評選行業黑白名單,對金融企業進行分類,按照區域、行業、生產力等要素劃分總結不同類型企業的規律,方便征信系統的升級。此舉可以為小微企業進行客觀、準確的信用評級,方便小微企業獲得商業銀行貸款,另外也有利于小微企業了解行業征信動態,規避損失,還能促進小微企業規范自身行為。(2)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完善小微企業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就當前互聯網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而言,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相對來說比較緩慢,滯后很多,監管方面也不夠到位,小微企業中有一部分亂象叢生。想要讓小微企業在未來能有良好健康的發展,政府在這方面必定要下狠功夫。(3)政府在扶持小微企業方面應更加尊重行業特點。不管是在行政手續上還是在提供融資幫助方面,都應當給予相應的鼓勵和支持,尤其是在科技方面有一定能力和專利的小微企業,更應加以重視。(4)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各組織各行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經驗,幫忙解決小微企業所遇到的難題,組織咨詢、宣傳、資源對接等線下線上的活動,加強小微企業本身和整體行業的凝聚力,推動行業進步。
參考文獻:
[1]劉羽首.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的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9).
[2]李志強.小微企業融資難題與信息化對策[J].當代經濟,2012(10).
[3]蔣宏成,余臻蔚,吳兆明.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小微企業集群融資模式創新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7,10(32).
[4]嚴有云,吳海峰,張樸魅,等.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小微企業融資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7(14X).
[5]林茜,葉宏.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經貿實踐,2016(22).
[6]范春.關于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5(44).
[7]王韶慎.互聯網金融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研究[D].導師:溫曉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作者簡介:盛唯悅(1997- ),女,漢族,上海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5級本科生,金融學(國際金融方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