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州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其中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本文系統分析了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的關系,以及大數據如何助力制造業的發展,最后針對大數據在常州制造業的應用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智能制造;制造業
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本質上來說是將更廣泛的人的智力因素與制造技術的智能因素深度融合。這種結合為常州制造企業實現戰略性轉型升級既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機會。常州堅定不移地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這一戰略目標,將在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這充分顯示了常州推進智能制造的決心,可以預見大數據必將成為推進常州制造業邁向智能制造的重要助力。
一、大數據如何助力常州制造業的發展
1.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的關系
智能制造體系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自動化的方式解決過往工業化進程中人類腦力勞動效率低的難題,基本方法是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為基礎,在此之上建構集采集、分析、決策和執行于一體的智能化制造體系。我國所倡導的智能制造,是通過將工業化和信息化進一步深度融合,其目的是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目前處于第二梯隊,能否借助發展機會,實現進入由美、德、日組成的第一梯隊的戰略目標,成為擺在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機會選擇。中國與美德日的不同之處在于:(1)中國擁有以BAT為代表的優秀電商平臺,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領先全球,中國具有將全球最先進的制造技術及設備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造的市場活力;(2)中國的人口規模具有巨大優勢,且地域遼闊和文化多樣性造就了風格各異的消費觀念,因此在中國將大數據應用于智能制造有利于形成中國智造品牌和應用產品創新。中國制造業在兼具美德日制造優勢的同時還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預見,將大數據應用于智能制造體系在中國將強勢成長,最終助力中國借助智能制造浪潮躍升為世界制造強國。
2.大數據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數據是通過處理海量的數據,從中發掘有用的信息,尋找新信息的有效價值并為人們所用的新型技術。因為處理對象是海量數據,這里的海量是遠超人們可以辨識及處理的數量,因此將這種新型技術稱之為“大”數據。無論何種應用,大數據并非是目的,而是幫助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技術。應用大數據并不是陷在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中,也不應將大數據視為必須使用的手段,而是讓大數據幫助解決實際的問題,如果實際問題的解決不需要大數據,那么大數據就不是必然選擇,這是始終需要清醒認識的一點。換句話說,不是為了要處理數據才需要大數據,而是為了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需要大數據,這是大數據運用的本質。
二、常州制造業應用工業大數據的前提
常州制造業基礎深厚,是常州經濟的主體和增長源泉,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常州在應用工業大數據時仍需注意大數據的應用基礎和條件,提高大數據應用于實踐的效率。
1.自動化生產是基礎
大數據的應用并不是白地起高樓,在工業大數據的應用中數據采集既是基礎也是難題。既要保證數據可采集又要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如果數據都無法收集,利用大數據解決分析問題更是無從談起;如果采集到的數據不能保證準確性,處理的結果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要保證數據采集的可行性與準確性,必須采取自動化生產。如果讓人工采集數據,會帶來動作浪費和人為對數據采集的干擾,并且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自動化生產是應用工業大數據的基礎,但目前來說在很多行業和領域實現全自動化生產還是不實際,甚至暫時無法替代人工作業。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雖然常州近年來大力推進兩化融合,不少常州企業仍出于成本和保守考慮,使用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信息技術化水平整體較低。即使已經開始在實踐中嘗試應用工業大數據的常州企業也存在一部分的平臺兼容問題。
2.合格的數據處理平臺是保障
大數據應用于制造業,如前文所述對生產過程可以產生各種增益作用,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準確地處理和分析大數據的基礎之上。要準確地處理大數據,既要架設云計算處理平臺,又要架設合格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平臺。大數據來源眾多、數量巨大、形式各異,要從中獲得一目了然的信息,就需要真正高效、可靠的大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盲目引進他人成熟的數據處理平臺未必適應企業的實際需要,合格的大數據處理平臺應是量身打造而非直接引進,也只有量身打造才能更適應企業的生產需求,保障大數據帶來的效益。
3.大數據專業人才是關鍵
工業大數據的應用需要有相應的專業人才進行維護和管理,有部分企業大力推進工業大數據的應用,提供大量的資金引進相應的設備和平臺,然而落到實處時發現缺乏人才使用和進行維護,出現空有設備卻無人能用的窘境。因為我國大數據相關成熟的人才培訓體系還在起步階段,與我國飛速發展的大數據產業規模不相匹配,人才缺口無法填補。在本國大數據人才稀缺的情形下,企業只能選擇從海外引進或從其他行業跨界使用人才,仍然無法滿足國內市場急速擴張導致的人才缺口,這也導致了大數據專業人才的薪資節節攀升。大數據專業人才并非可以速成,因此雖然培訓機構和高校開始加強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培養,但短期內仍會供不應求。而如果沒有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充分供給,大數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存在問題。
三、常州制造業的發展策略和應對
1.兩化融合仍需大力推進
推進企業兩化融合是常州制造業轉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制造的前提,信息技術化水平達不到一定程度的企業強行應用工業大數據必然事倍功半甚至白白浪費資源。因此常州推進工業大數據的智能制造,發力點應始于兩化融合。雖然常州近年來大力推進兩化融合,不少常州企業仍出于成本和保守考慮,使用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信息技術化水平整體較低。即使已經開始在實踐中嘗試應用工業大數據的常州企業也存在一部分的平臺兼容問題。因此推進企業的兩化融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從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出發,明確企業的信息化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這不僅需要企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對于政府來說,要做好政策扶持、平臺搭建、人才引進等工作。
2.推動大數據的普及應考慮中小企業的實際需要
中小企業是常州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州制造領域的中小企業的注冊數量數以十萬計。而中小企業的智能制造需求和大型企業不同,中小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經營模式與大型企業也不同,相應的大數據處理平臺和系統必然也不相同,能付出的資金成本也不一樣。目前來看,在常州應用工業大數據的主要還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中小企業是否需要應用工業大數據呢?筆者認為中小企業要綜合考量投入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自身企業的長期發展和規劃,不能盲目適用。而政府面對此種情形,應進行合理引導,結合大企業的工業大數據應用經驗,推動跨企業、跨部門的資源整合及業務協同,有意識地引進和研發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智能制造系統,根據中小企業實際需要幫助中小企業邁向智能制造,如此將更有效、更經濟地推進常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3.進一步引進和培養稀缺人才
2017年,常州通過開展“職場精英引進計劃”和“萬名碩博常州行”兩大品牌活動,共引進各類人才兩萬多名,其中高層次人才近1500名。但引進的高端人才中,大數據專業技術人才、創業人才、管理人才依然緊缺。而從常州培訓機構的基數和質量來看,開設大數據關專業的高校和培訓機構并不多,培訓的人才數量相對偏少。因此常州一方面應繼續優化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盡可能多招攬大數據專業相關人才;另一方面應優化培訓機構和高校的大數據專業培訓方向和力度,加強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為常州大數據應用于制造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小結
常州制造業底蘊深厚,然而在面對大數據普及應用時不宜急于求成,仍應以產生效益的性價比來考察企業應用大數據的條件和基礎。應用工業大數據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大數據對企業的助益應是提升企業從生產到銷售各個方面的效率,而不是花架子。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常州制造業要始終牢牢把握求質不求量的精神。最終讓世界和市場信服的不是常州制造業是否使用了大數據或者其他新技術,而是常州制造業的產品和口碑。
參考文獻:
[1]王欽,張隺.“中國制造2025”實施的切入點與架構[J].中州學刊,2015(10).
[2]王淼,王湘念.智能制造的基礎、組成與發展途徑[J].航空制造技術,2015(13).
[3]肖靜華,毛蘊詩,謝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3).
作者簡介:鮑征燁(1982.02- ),男,漢族,江蘇無錫人,中共常州市委黨校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大數據、網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