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摘要:“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混合式教學工具,借助智能手機微信平臺加深師生互動,有效聯結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分析學生情況,優化教學效果,減少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雨課堂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138-02
2010年5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1]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通過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育,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利用“學堂在線”推出的混合式學習工具“雨課堂”來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創建有效的教學資源供學生學習,并提供指導,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有效地融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關于“雨課堂”
1.什么是“雨課堂”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混合式教學工具,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體驗,加深師生之間互動,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雨課堂”的使用基于智能手機微信公眾平臺和PowerPoint,同時也可以在電腦上進行編輯使用,下載安裝后是電腦上Power Point的一個插件。
2.“雨課堂”的使用方法及功能
(1)教師在電腦上完成雨課堂的下載安裝后,電腦端Power Point頂端工具欄中便會出現“雨課堂”字樣,之后師生均需通過智能手機關注微信公眾號“雨課堂”,教師開課,創建虛擬班級和課程,學生通過邀請碼方式加入班級,接著教師便可通過上課使用的PPT,選擇開始“雨課堂”授課,學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正在上課的課程的方式進入課堂。
(2)課前,授課教師可通過“雨課堂”將PPT、視頻、資源網站等自學材料推送到學生手機上,幫助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教師可發布任務、測試題、PPT等,學生可簽到、接收任務,對于不理解的頁面內容進行疑問反饋等;課后,師生間可進行課后答疑,教師可通過“雨課堂”的數據采集功能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可通過推送內容進行練習鞏固以及資源收集等。“雨課堂”以科學的方式將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涵蓋在內,基本滿足了教師對教學全周期的數據采集需要,從課前預習,課堂互動到課后鞏固等,為教師提供課程相關數據,精準教學,以簡單易用的方式為師生互動搭建了完美的橋梁。[2]“雨課堂”在電腦端Power Point中界面如圖1所示。
圖1 電腦端“雨課堂”插件界面
二、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最早源于國外混合式教學理論,最初應用于企業培訓,之后被引入到教育領域。黎加厚、李克東等學者普遍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實現在線教學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的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范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趨勢下,將在線網絡教育與面對面教學靈活結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發揮教師監督、引導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活動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性。[3]
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不是教師、學習者、教育資源的簡單機械疊加,而是教學過程中線上與線下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在科學的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以及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學習者特征,在不同教學階段、不同教學環境下,借助一定的教學媒介,對差異化的學習者,靈活采用教學模式,實現優化學習效果的目標。
三、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前端分析
開課之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持有智能手機設備的情況、使用微信的頻率和使用的熟練程度以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等進行了解,考慮課程進行的可行性,從而合理調整學習內容和授課計劃。
2.課前準備
(1)“雨課堂”的安裝需要PowerPoint 2010以上版本以及暢通的網絡環境,并且支持Windows 7以上版本,安裝成功后手機微信關注公眾號“雨課堂”,掃碼登錄“雨課堂”,實現手機與電腦的連接。
(2)制訂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根據教學內容制作相應PPT課件,對于某些重難點知識,輔以合適的音、視頻。如果已有的教學PPT與“雨課堂”相關教學內容匹配,不必重新制作,對PPT中內容進行適當增加刪減,最后通過“雨課堂”的“上傳試題/手機課件”功能將PPT課件發布推送給學生,發布時可設置截止時間,以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學生只要在網絡暢通的情況下便可通過手機微信查看推送課件,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異步的自主學習,實現突破時空的個性化學習[4],如果遇見難點知識,可點擊“收藏”或“不懂”,教師進行查看后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預習過程中遇見的問題進行疑難解答。
3.課中 ? ? ? ? ? ? ? ? ? ? ? ?(下轉第137頁)(上接第138頁)
教師開啟“雨課堂”授課后,使用微信掃碼功能登錄,這時手機便相當于教師的遙控器,通過滑動手機屏幕控制課堂進度,根據學生留言或彈幕對疑難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也可在手機端查看學生簽到人數。除此之外,教師可發布試題、練習題等測試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鼓勵學生協作學習,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加以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授課結束后,教師可根據“雨課堂”提供的相關數據反饋如“課堂人數”“習題數據”等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對之后的教學內容作出適當調整。
4.課后
課后環節,教師可通過“雨課堂”“發布公告”功能布置課后任務,也可推薦相關資源網站等拓展學生知識面;學生可根據已推送的PPT和其他資源進行復習鞏固,對感興趣的相關內容進行收藏整理。教師對“雨課堂”的具體應用不能脫離對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學生基本特征等因素的考量。
四、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網絡環境。不論是教師向學生推送資源,還是學生手機端查看PPT,都需要在聯網狀態下進行,對于一些老式教學樓無線網絡不穩定或沒有網絡的情況,極有可能影響“雨課堂”的正常授課。
(2)學生的學習態度。“雨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必將使用智能手機,學生是否真實參與,是否在發布試題后獨立完成以及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當然,也需要教師的督促以及靈活使用“雨課堂”的相關功能。
(3)“雨課堂”自身功能問題。“雨課堂”仍在不斷更新完善,對PowerPoint版本問題,電腦系統版本支持的問題,試題類型不夠豐富以及對插入視頻的限制等方面還需完善,但總體來說簡單便捷,并不會太影響使用。
五、結語
“雨課堂”平臺借助手機微信開展混合式教學,簡單易用,利于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能有效改善課堂上學生低頭卻不學習的情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雨課堂”平臺應用潛力巨大,日后必將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6):273.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3]孫曄.淺談混合式教學工具雨課堂的使用[J].教學研究,2016(11):197-198.
[4]肖安寶,謝儉,龔付強.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翻轉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46-5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