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要:馬克思主義為我國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理論基礎及方法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部分,其核心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對我國分析、解決問題更具有非凡意義。矛盾規律揭示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及動力,而矛盾分析法則是認識、解決矛盾的基本方法之一,具有普遍適用性。我國歷屆領導集體均采取矛盾分析法對社會進行分析,得出深刻認識,從而制訂正確的方法,推動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矛盾分析法 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218-02
一、矛盾分析法主要內容
(一)一分為二的觀點
根據唯物辯證法觀點: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貫通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雙方內在的統一性。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否定的性質與趨勢。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因此,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待問題。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根據唯物辯證法觀點: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中,任何事物的發展始終存在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有其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過程也有其特殊矛盾。由于事物所面臨的矛盾不一樣,解決方式也就多種多樣。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對不同的矛盾應采取具體的、不同的分析與解決方式,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根據唯物辯證法觀點:兩點論是在眾多矛盾中,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在處理某個具體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點論是在處理矛盾時,重點抓主要矛盾,在處理某一具體矛盾時,重點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處理矛盾的實踐過程中,必須考慮起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及矛盾的次要方面對矛盾整體的影響。
二、中國歷代領導集體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一)毛澤東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毛澤東對于矛盾分析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如何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社會基本矛盾上。此外,毛澤東基于社會基本矛盾基礎上,還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具體矛盾進行探究,《論十大關系》就是其深入研究的理論成果。十大關系實際就是十大矛盾,在每一矛盾的分析中,既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又指出矛盾特殊性,既講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忘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全面中提出解決矛盾的規律與方法。在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得出只有發展生產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社會才能取得發展的重要論斷。
(二)鄧小平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鄧小平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總結我國革命與建設正反經驗,分析出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提出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關系不再適應其發展,會產生阻礙的反作用。因此,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必須作出改變,而輕微、局部的變化對生產力的深入發展已起不了實質性作用,只有進行全面改革。由此,明確提出把改革作為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本方式。隨后,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樹立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促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及社會發展。
(三)江澤民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對改革、發展及穩定間的關系作出準確定位。《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簡稱十二大關系)充分表明其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十二大關系”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對改革及發展中涉及的矛盾特別是經濟方面而提出的解決方法,說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要求從事物總體出發,兼顧矛盾雙方,根據問題與條件分析每個矛盾雙方的關系以及矛盾體系中矛盾之間的關系。將馬克思主義矛盾觀中的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充分與社會現實結合,用正確的理論指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的發展。
(四)胡錦濤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深入認識具體實際,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更為關鍵階段,諸如社會公正公平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都限制我國健康快速發展。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下轉第217頁)(上接第218頁)中央深刻認識到各種挑戰的存在及其重大影響,運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既強調發展生產力對我國的重要性,又強調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做到在遵循矛盾普遍性的同時也關注矛盾的特殊性,全面促進事物的發展。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結合實際提出新的理論,為我國的實際發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三、當代領導集體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精確把握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各種政策的落實和人民的奮斗,我國實際情況與社會矛盾早已發生變化:如今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在“人民需要”方面,人民群眾從過去的物質需要為主轉向物質需要與精神文化需要相結合,同時在“供給”方面由于我國人口多、區域大,地區差距,出現不充分、不平衡狀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四、結語
矛盾分析法作為分析事物本質的方法,是方法論中的根本方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運用矛盾分析法理清了社會各種關系的立場及作用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推動我國人民獨立及社會發展。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領導集體,運用矛盾分析法,找到具體解決當時矛盾的有效方法,克服社會主要矛盾,推動社會進步。以江澤民為首要的領導集體,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多種關系進行分析、總結,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促進國家富強及社會發展。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領導集體,運用矛盾分析法,用不同要求對待不同矛盾,推動社會健康快速發展。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重新分析與定義,找準當前發展方向,推動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寧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毛澤東選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6-2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