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卓婭
摘要:1948年內蒙古牧區在中共中央指示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地方黨的帶領下開展了“廢除封建特權、解放特區生產力”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改革運動,創造性地提出了“三不兩利”和“牧場公有、自由放牧”等政策,不僅緩和了牧區牧主和牧民的矛盾,解除了牧民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且促進了牧區經濟發展,對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牧區民主改革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內蒙古 民主改革 三不兩利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233-02
民主改革前的伊克昭盟牧區是階級社會,封建王公貴族和牧主以蘇魯克和雇工的形式對牧民進行超經濟剝削,牧民生活極度貧困,長期遭受封建壓迫的牧民對民主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加之農業區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牧區進行民主改革運動勢在必行。
一、牧區民主改革的政策
為保障牧主經濟權利,同時保護牧民利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秉持“廢除封建特權,發展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畜牧業生產”的原則對牧區進行社會民主改革,根據本區民族特色和牧區狀況最終制訂了三不兩利政策。
(一)“牧場公有、放牧自由、增畜保畜”
民主改革前期封建牧主和王公貴族憑借特權對牧場和牲畜占有絕對支配權,牧民在政治和經濟上處于弱化地位。針對封建牧主與牧民的多重矛盾,首先制訂了“牧場公有、放牧自由和增畜保畜”的政策。“牧場公有”肯定牧場為蒙古民族所有,削弱封建王公貴族和牧主對牧場的絕對支配權。“自由放牧”是指按照一定區域的生產條件進行有秩序地放牧,而不是放任自流。1951年烏蘭夫在內蒙古分局干部會議上指出:“自由放牧是牧業生產中的一項基本政策……自由放牧是根據牧業區經濟發展狀況與群眾覺悟和經驗,逐步地(不是急躁地)自然地(不是被迫地)改進放牧的辦法”①。這一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牧主對牧場、牲畜的封建特權,而且使得牧民獲得在牧場放牧的自由權。
(二)“三不兩利”
“三不兩利”政策指的是牧區民主改革運動時實行的“不斗、不分、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不分”指不分牧主牲畜和財產,“不斗”指不采取農業區斗地主方式斗爭牧主,“不劃階級”指不在牧民中公開劃分階級保存牧主經濟。“不分、不斗、不劃階級”既適合牧區生產發展趨勢,也有利于畜牧業經濟發展。牧主牧民兩利政策是指在廢除牧主對廣大品貧苦牧民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的基礎上,實行合理的牧主牧民兩利的“新蘇魯克”制和新工資制度。新蘇魯克制度一般多由牧主牧民自行議定,或由牧民牧主選出代表機會協商,或由牧民牧主雙方協商,政府派人仲裁,也有地區由政府發布命令,規定統一標準。②新蘇魯克制度廢除了封建特權,重視人的平等權,規定了牧工和牧民的權利義務。這項政策有效緩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對于提高牧區生產力有良好的效果。
二、牧區民主改革的歷史意義
解放初期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進行民主改革時制訂的“三不兩利”政策,其貫徹實行是非常成功的,在生產關系調整、生產力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徹底廢除了牧區封建剝削制度,廢除了上層的世襲制和封建階級的一切特權,解除了牧主和王公貴族對牧民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廣大牧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同時實行選舉制度,逐步建立了民主政權,妥善地解決了牧區的階級矛盾。
其次,促進了牧區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牧區牲畜數量的增加和牧民生活的改善。內蒙古牧業區(指1952年時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未包括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額濟納、翁牛特等旗)的牲畜從1947年的350余萬頭(只)增加到1952年的700余萬頭(只),5年中增加了1倍。③由于新蘇魯克制度和新工資形式的實行增加了牧民的生活收入,他們的貧苦生活得到改善。如新巴爾虎旗牧工圖布信,在民主改革前當了多年牧工卻沒有一只羊,民主改革后到1953年時他已有羊332只、牛25頭、馬5匹,還添置了9輛小木輪車,一個新氈蒙古包。民主改革過程中實行的三不兩利的政策,解決了牧主和牧戶怕分怕斗的顧慮,使其一心發展生產。如呼納盟新巴爾虎右旗的牧主古布力在民主改革時有3000余只羊、300多匹馬和30多峰駱駝,到1953年他的牲畜已發展到10000余只羊、400多匹馬和80多峰駱駝。④建國初伊克昭盟在牧區進行了以廢除封建特權為主要內容的牧區民主改革,實行了新蘇魯克制度,調動了廣大勞動牧民的積極性,解放了牧區的生產力,為畜牧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到1952年伊克昭盟大小牲畜發展到294.8萬頭(只),比1949年增長了367.5%,畜牧業總產值達2435萬元,是1949年的169.84%。
再次,牧區民主改革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牧區民主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鑒。新疆、西藏和青海都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畜牧業是其主導經濟形態,且宗教勢力十分強大,改革過程中,當地政府十分注意實際情況并實行了堅決保護畜牧業經濟和牧主經濟的發展、不分配牧主牲畜和財產、不劃分階級等措施,成功完成了牧區民主改革。因此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教訓成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的示范。
三、結語
牧區民主改革有效緩和了牧區的階級矛盾,提高了牧主牧民參與牧區經濟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為自治區社會事業的發展和新中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有益于國家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然而,由于認識不足和經驗有限,民主改革初期有些地區忽視了牧區存在的階級矛盾和畜牧業經濟發展特點,盲目照搬農業區土地改革的經驗,提出“牧者有其牧”和“徹底消滅封建,打垮地主和牧主,平分土地與牲畜”的錯誤口號,某些地區還出現劃分階級、平分牧主牲畜和財產、斗牧主的現象。④這些錯誤做法嚴重損害了牧主利益,打擊了牧主進行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使畜牧業生產停滯或處于萎縮狀態,致使牧區改革產生阻力。
注釋:
①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政策資料摘編(1947—1983)[C].1983.
②李玉偉,張新偉.試論內蒙古關于牧主和牧主經濟的民主改革[J].前沿,2013(5).
③④慶格勒圖.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運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5(6):32-37.
參考文獻:
[1]崔樹華,雪巖.試論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運動中的三不兩利政策[J].前沿,2002(12).
[2]慶格勒圖.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運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5(6).
[3]李玉偉,張新偉.試論內蒙古關于牧主和牧主經濟的民主改革[J].前沿,2013(5).
[4]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政策資料摘編(1947—1983)[C].1983.
[5]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修志編史編委會.內蒙古自治區志·畜牧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6]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烏蘭夫論牧區工作[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7]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三不兩利”與“穩寬長”文獻與史料[M]//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五十六輯):200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