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剛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北京 100062)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重大主題報道最能檢驗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也最能體現媒體的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這里所說的重大主題報道,是指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動及相關社會熱點所進行的集中而且大規模的戰役性報道,是主旋律報道的重中之重。在當前多種媒體融合發展、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面對同一重大主題,各家媒體勢必會用極致特色的傳播實踐塑造品牌、打出影響,以贏得讀者的青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媒體形式和傳播方式不斷涌現,勢必導致讀者的閱讀方式與習慣日趨多樣,但讀者對信息內容的獲取要求不會改變,因此,堅持“內容為王”不動搖、用特色產品不斷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才是媒體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法門。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用極致特色的傳播贏取讀者才是媒體的生存之道。
尤其是傳統媒體,在長期的傳播實踐中鍛煉出了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采編隊伍,有著較為成熟的采編機制和運作程序,提供了傳播中靠內容取勝的強大的機制和人才基礎。特別是一些機關報和行業報,在相關領域比其他媒體更具有專業知識經驗豐富、法律政策把握到位、采編資源獲取便捷等先天優勢,更有利于在傳播中特別是重大主題報道中挖掘深度、做出特色、打造品牌。
當前新興媒體的產生和發展,其內容上凸顯個性、方式上體現特色的傳播逐漸為受眾所喜愛,這對式微的傳統媒體而言是重大挑戰。但新興媒體或多或少存在地權威性嚴謹性不夠、深度解讀不足、新聞事實易反轉等弱點,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互補性發展的難得機遇。因此,創新傳播理念,實施差異化競爭,鞏固傳統優勢,做大做強特色,才是傳統媒體低谷環境下尋求突破的必然選擇。
從傳播服務角度來講,任何媒體都有著相對明確、固定的受眾群體。傳統媒體長期經營,自然會培養并維系一批忠誠度強、注意力集中的讀者群體。為了生存發展,媒體也要盡可能地用特色的產品內容來滿足特定受眾群體特殊的信息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所要求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善于觀察,在眾多材料中發現好材料,找到反映時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材料。《人民法院報》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的機關報,其重要的服務對象除了全國法院干警外,其他司法機構、政府部門、律師團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學者等都是現實的或潛在的讀者對象。以法院、法律、法治為特色內容的傳播服務最終引起了特定讀者群對報紙專業信息的閱讀依賴和廣泛共鳴,從而實現了報紙和特定讀者群的緊密聯結。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日趨多元,信息需求的個性化特征愈加明顯。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雖能滿足受眾快速瀏覽海量信息的需求,但部分受眾期望對所關注的重要信息進行深度了解、精準把握的個性化、特殊化要求,恰恰可利用傳統媒體特有采編優勢所形成獨具特色的傳播產品有針對性地加以滿足。
長期以來,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彰顯政治性、權威性、影響力的重要形式。但該類報道中重復過多、內容生硬、形式單調等現象也為一些讀者所詬病,由此產生了媒體忙報道、受眾不喜歡的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
新的歷史時期,重大主題報道是媒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指示精神,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的探索實踐載體。各種媒體都要發揮自身優勢,在特色上做文章。用極致特色的傳播增強重大主題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起到強化輿論宣傳引導、服務中心工作的作用。
2019年3月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大主題報道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活動中,《人民法院報》以一系列主題鮮明、特點突出的策劃報道,實現了重大紀念性主題與人民司法內容的高度融合,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可,獲得了媒體同行的關注。
一是必須緊扣主題,精準把握主旨。根據中央部署,2019年重大系列報道的主題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報紙在欄目策劃中要求,系列欄目既要梳理反映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宏偉歷程,又要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走向新時代的奮斗征程。整個報道應是歷史和現實的有效結合,經驗和目標的完美統一。通過全面梳理新中國成立和發展的歷史,挖掘總結不同時期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精神內核,為新時代不斷發展尋求力量支撐。如策劃的“司法足跡”欄目就追溯到了革命戰爭時期,把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沂蒙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的弘揚和傳承反映在法院工作報道中。“先進楷模”欄目注重挖掘法院人物事跡中所反映的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等精神品質,凸顯先進人物在司法崗位上的不凡業績和起到的示范引領作用。系列欄目從傳承革命精神、學習優良品質入題,契合了重大主題的內涵,抓住了實質。
二是必須特色為本,極致法院特點。《人民法院報》雖然沒有像《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開展重大主題報道的宏觀角度和高站位優勢,但具有人民司法的專業特色,有著固定的讀者群體。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融入法院、法律、法治內容,走極致司法特色的主題報道之路,才是報紙智勝巧勝之道。回顧歷史的“司法足跡”欄目,重點選擇了法院的諸多第一或之最,如最早的人民法院、紅色法庭、第一個大城市人民法院等,體現了獨家特色。聚焦非訴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解紛看法院”欄目,對部分法院多元解紛先進經驗進行深入報道,凸現了當前工作重點。“司法評說”欄目則以評論形式回顧總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法治進步及人民司法事業的輝煌歷程,讓主題報道更為厚重多彩。
三是小切口呈現大主題,點滴之處見真章。為避免重大主題報道陷入空洞、生硬的窠臼,報紙在主題策劃中注重突出亮點,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用干警個人和個案體現法院特點,烘托宏大主題。再者說,聚焦讀者身邊人身邊事也更能夠激發讀者興趣、引起共鳴。從干警個人角度,報紙策劃了“先進楷模”欄目,聚焦法院系統的先進模范人物,用榜樣引領的形式體現主題。還設計了“見證”欄目,從普通法院干警的視角講述法院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從司法案件角度,設計了“要案縱覽”欄目,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案件進行梳理總結,讓讀者重溫法院大要案審判的波瀾壯闊歷程。
報紙本次的重大主題宣傳定位在法院人講好法院故事這個基本點。故事講到位,細節抓到手,主題的特色自然就深刻鮮明。故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必須堅持三貼近,實行走、轉、改,在法院系統中挖掘生動的細節,尋找鮮活的故事。
“司法足跡”欄目的記者在河北西柏坡蹲點采訪時就找到了最早的人民法院成立所在地的平山縣王子村村民李保妮,她回憶道,“雖然華北人民法院在王子村辦公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已充分展現出人民法院群眾路線的宗旨,對外地來告狀的群眾熱情接待,管吃管住”。通過老村民的回憶把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展現出來,這種接地氣的獨家鮮活報道自然會吸引讀者。同樣在“多元解紛看法院”欄目稿件中特設了“現場直擊”版塊,記者對法院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創新經驗報道,建立在一個個鮮活的解紛現場的細節刻畫描寫之上,也能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更加專業和細分,極致特色的分眾精準傳播才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要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讓重大主題的融合式報道成為可能,為不同年齡段、不同閱讀需求的讀者快速、多元瀏覽特色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是采取多渠道推送,如“司法足跡”稿件報紙上刊登后,網站和新媒體平臺遂即采用更加生動的表現形式和鮮活的視覺語言進行二次加工,持續在網站和兩微一端上使用,不斷擴大傳播覆蓋面。二是與報紙配合同期推出不同形式的相關主題產品。如報媒記者在重大主題報道采訪的同時,新媒體記者同時跟進,運用“圖文+視頻+直播”的方式,進一步做深度或相關報道,其互動性和可視化的傳播形式吸引了大批青年讀者。三是資源整合打包集納推送。重大主題報道預熱時間長,稿件刊發雖做到細水長流但缺乏集中浩大聲勢,因此,報紙策劃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所有欄目的稿件歸納整合,重新編輯包裝,用70塊版的特刊形式在國慶日統一推出,將該重大主題報道聲勢推向高潮,以這種極致特色的報道方式實現最大的傳播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新聞輿論工作時強調指出,要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要善于表達,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對于新聞作品,尤其是重大主題報道,只有極致特色,才能出精品,從而真正打動人心,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主題報道中,《人民法院報》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策、采、編、發等環節堅持立足系統、守正創新,講好法院故事,傳遞司法正能量,用亮點紛呈的特色傳播營造出良好的國慶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