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合,孔慶勇, 胡碩豐
(1.《實驗力學》編輯部,安徽 合肥 230027;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26)
版權亦稱“著作權”“作者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利[1];也指出版單位根據出版合同對特定作品享有的出版權和銷售權[2]。
據統計,在我國版權糾紛訴訟發生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為7907件。之后兩年迅速滑落到最低的4000余件(2009年),但隨著出版形式的發展與變化,網絡版權糾紛案件大幅上升,使得我國整體版權糾紛訴訟從2009年開始持續增長。[3-4]如何有效進行版權保護成為出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于我國版權保護的現狀和對策專家和從業人員的觀點基本一致。[5-8]問題主要集中在版權保護法律意識缺乏、立法不完備、行政管理不到位、版權執法力度小、維權成本高難度大、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落后、合同條款不夠完善等方面。對策則主要有:明確版權相關概念、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版權管理、加大對侵權的處罰力度、加強保護技術研究、完善合同條款等。
宏觀層面上的意見一致并不代表微觀層面上的可操作,具體到出版單位更切合實際和行之有效的做法莫過于通過加強對編輯實務的管理,把糾紛風險點在出版環節就進行控制來有效避免版權糾紛。
出版單位常見的版權糾紛主要是兩大類,一是版權合同糾紛,二是版權侵權糾紛。本文重點不在對各種形式版權糾紛法律層面的分析上,而在對出版單位日常編輯工作中如何進行風險點的共性控制和糾紛處理上。
防患于未然,選題質量是圖書質量的源頭和基礎,也是產生版權糾紛的源頭和基礎。內容抄襲、剽竊,是最常見的侵犯他人版權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對于名利的追逐,二是出版者在經濟利益面前失去了理性,降低了對選題和原稿的把關標準。
出版單位根據自身定位和發展戰略,研究制定中長期選題規劃和年度選題規劃,明確選題的方向、領域和范圍。堅持自主開發選題,不買賣書號,在現行法律法規許可的情況下嚴格控制和規范與民營圖書出版公司的合作,是避免版權糾紛行之有效的措施。
利令智昏,出版者不能盲目跟風,在選題策劃時要具有前瞻性,深入研究市場,預見市場變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佳”;要避免簡單、低級的模仿;可以把選題策劃的重點放在社會生活和科技領域的“亮點”和“熱點”上,比如世界首個量子衛星(中國墨子號)成功發射事件就蘊藏著豐富的選題資源和選題生長點,可能引發量子領域研究的熱潮,而我們出版社基于此開發的系列選題也成功增補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規劃。
什么是“靠譜”的作者呢?首先要有誠信,“人無信則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其次要有能力。在選題論證時對作者的考查無疑是避免可能版權糾紛的重點之一,作者的品行,業界口碑,專業背景,研究領域,工作、生活環境,發表的作品等都是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對于不太熟悉的作者或領域可以采用“同行評議”來幫助判斷。有一本天體力學方面的專著,已成稿,作者卻是某高校化學教師,選題論證時決定暫緩申報,會后編輯對書稿進行審核發現大量內容是網上的,存在明顯的版權風險,選題最終沒有通過。出版單位在編輯實務中可以建立全面的作者檔案,對于誠信度低的作者提出相應警示。
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依據主要有我國的《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以及一些國際出版公約。在同作者商談版權時,簽訂符合規范和條款嚴謹的合同至關重要,它是解決版權糾紛的重要依據,也是保證版權貿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隨著出版環境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版權保護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出版單位在簽訂出版合同時,除正常條款外,還應特別注意以下三點[10]:一是簽約主體的合法問題,即要保證與版權的合法擁有者簽訂合同。二是標的的合法問題,標的應是作品的使用許可權利而非作品的全部權利。三是合同的條款不完善問題,如缺少發行地區的限制、署名方式、合同的有效期限、版權費用及支付方式等;在當下應增加“數字版權、附屬版權和未來版權”的約定。
圖書出版內容方面的版權問題主要涉及正文、插圖、封面設計、版式設計。后三個方面具有更強的相關性。
擁有合法版權的作品應包含作者獨創性的自主勞動,而不能存在抄襲、剽襲其他個人勞動成果的內容存在。不論作品的寫作形式是著、編著還是編,或者是譯,都應有作者原創性的內容和自主的智力勞動。但是并非要求所有的內容均是原創的,這不現實也不可能,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合理引用”。
編輯在書稿采用和編輯加工過程中如何正確判斷作品內容為“合理引用”呢?《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指出要點有四個方面:一是引用內容僅出于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說明某一問題的目的;二是引用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三是引用內容不得損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四是要注明引用內容的原始出處。
編輯在實務工作中處理引用時應注意區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情況,直接引用的內容應當在引文前后加上引號并添加注釋;間接引用或用自己的話轉述別人的觀點時則不必添加引號,但仍應添加注釋。另外,編輯不應對作品原稿中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隨意刪減,因為這樣可能使得原本是“合理引用”的內容變成了侵權內容。發生侵權后,出版單位和編輯是第一責任主體,所以處理稿件時要慎之又慎。
特殊類型作品版權問題要點舉例:匯編作品,需要注意的常見版權問題是引用影視作品的對白和場景影像,最好取得原版授權,但如溝通難度和成本太大,建議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列明引用出處,致謝并留下作者或出版單位的聯系方式。合作作品應注意版權是歸所有合作者共同享有的。翻譯作品,需得到原始作品的版權人和翻譯作品的版權人雙重許可,往往要聯系作者和出版單位兩方。委托作品,需要有明確版權約定的合同。已故作者作品,出版權的保護期限為作者去世后50年,但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則是無限期受到保護的。數字作品,則需注意平衡出版單位、作者、傳播平臺三者的關系。
目前圖片和設計引起的版權糾紛日漸突出。書稿中使用的攝影作品、繪畫作品等均需獲得原始權利人的同意后方可使用,一般還要在書中注明權利所有人,如某某攝影、提供等。封面設計時可能涉及圖片、繪畫、字體等版權要素,更要求設計者有自己的創意,而不是套用別人的方案或堆砌圖片。版式也是有版權的,這一點往往為大家所忽視,它的版權具體體現在頁眉、頁腳、標題、正文、引文、注釋等的字體字號和排列方式上。比如,排版中常用的方正、漢儀字體很多都是要付費購買使用權的,出版單位既要注意不侵犯別人的版權,也要保護自己的版權。
有些版權糾紛可能是因為書稿的丟失、損壞而產生的。和版權相關的檔案資料包括合同、原稿、審編校記錄、作者修改通讀樣、樣書領取單、稿酬單、作者身份資料等。建議將與作者的通信記錄也作為書稿檔案統一管理,以方便相關人員查閱。這些檔案要妥善保管,如果發生糾紛都有可能成為關鍵證據,因為涉及部門和人員較多,容易在管理時被疏忽,最好是責任明確到人,由責任編輯負責,總編室配合,實現數字化管理。
做出版的遇到版權糾紛是正常現象,糾紛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出版單位侵權了別人的版權,另一種是別人侵犯了出版單位的版權。
如果有人提出出版單位侵犯了他的版權,這有點像企業的危機公關一樣,有孕育期,有發展期,有爆發期。孕育期,也可稱為預處理期,只要是編務工作不出現失誤一般糾紛都不會產生或可消除,比如很多糾紛的產生是因為合同訂立得不全面、不嚴謹造成的;又或者是合同執行不及時導致的,誠信、規范操作是出版單位獲得市場認可和避免糾紛的最有效手段。發展期,糾紛往往起于投訴,如果處理得當,則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拖延、積極對待是正確的選擇,明確責任,主動承擔,認真制訂解決方案,主動及時和投訴人溝通、協商,畢竟起訴對于雙方來說成本都很大,大多數情況下都可有效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爆發期,指的是有了官方結論,如出版單位未侵權,也要妥善處理和起訴人的關系,安撫其情緒;如出版單位確實侵權,則應及時主動地接受判決和處理,消除影響,重建市場信譽。
如果有人侵犯了出版單位的版權,一是主動向對方發出警告,要求其停止侵權;二是注意搜集對方侵權的證據;三是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和身份,如是無意識發生了侵權,則向對方提出賠償意見甚至開展授權談判,如是惡意侵權則先報告行政執法機關,再權衡成本和利弊決定是否提起訴訟。
避免版權糾紛的編輯實務除了上述各方面外,其實還有一些環節可以加強,比如培養出版人員和作者的版權保護意識、借助技術手段加強對數字出版物的版權保護等。雖然加強了編輯實務的管理也難以杜絕版權糾紛,但無疑會大大減少類似糾紛的發生,使出版生產更順暢,成本更低。這就像企業管理中的六西格瑪管理和ISO質量體系認證所起的作用一樣,加強每個環節的管理,并不僅僅只對避免版權糾紛有利,而是能對出版單位和我國出版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推動作用,使我國早日從出版大國步入出版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