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娥
豐順縣黃金中心小學 廣東梅州 514357
在社會不斷提高自身對素質人才的要求這一背景之下,教育部門也相應地愈發重視加強德育教學。如今在新課改的前行過程中,一些小學學校開展的德育教學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得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也依舊存在一些教師開展的德育教學具有低效化問題,要求德育教師必須要對此予以重視,立足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水平而真正有效地貫徹落實德育新教學。
一個人的德育素養是可以判斷其是否能夠成為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用的人才,這就意味著國內的基礎教育必須要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實際上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有效塑造學生的優質品格,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迎合了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只是當下的小學德育教學卻面臨著一些困境。
首先,在小學德育教學方面,有些教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自身對德育教學的重視,但是所開展的德育教學中,許多德育內容都是老生重彈,德育教學方式也不夠先進,導致這些德育教學漸漸流于形式,已經很難滿足新時期德育教學的新要求[1]。其次,部分小學德育教師還是將更多的關注重心放在其他課程上,對德育教學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尤其是放在德育創新改革這方面的精力不多,不利于讓小學德育教學緊跟改革潮流,限制了德育教學的創新發展。最后,有的小學德育教師的德育教學模式雖然引入了不少的新型教學手段,但是卻依舊沒有獲得應有的成效。歸根結底是教師沒有立足于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限制了德育教學的效果。
因此,小學德育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對當下的小學德育教學進行創新變革,建立起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推動德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有不少德育教師沒能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延續著以往的德育教學軌道來展開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有些教師引進了新的教學手段,也沒能真正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因此,小學德育教師要緊跟新課改的發展步伐,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完善自己的德育教學模式,以建構高效的德育教學模式。在因材施教教學模式下,小學德育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導。
例如有位小學生具有自卑心理,性格比較孤僻,而教師想要讓他融入到集體生活中,采用了語言鼓勵的方式。但是成效不顯著,這位小學生雖然走進了集體生活中,但也依舊沉默。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要了解他的實際情況,分析他自卑的原因,并且與其進行平等的交流,讓他可以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心聲,進而在教師的針對性勸導之下疏解不良情緒。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心理根源上摒除負面情緒,才能使其主動融入集體生活中。
以生為本始終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理念,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圍繞著學生為中心來展開。這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也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因此,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以生為本理念引入進來,構建一個為學生服務的德育教學模式[2]。例如教師可定期組織一個德育交流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確定德育主題,圍繞著自己制定的德育主題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這個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準備時間,尤其是為其提供實踐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在交流會上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來進行闡述。
例如有的學生以“遵守交通規則”為主題,可以自主調查周圍環境中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狀,并且對這一現狀進行分析,融入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闡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和實際做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增強,這也是圍繞著學生自己為中心的德育教學方式。
在改進當下小學德育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教師必須要秉持創新改革的精神,切實改進當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以往的德育教學缺乏生活化,教師就可以在新的德育教學模式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這個方面,教師既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來獲得德育感悟,又可以為學生創設接近真實的生活化情境來引導學生感悟德育教學內容。
比如在“我生活的社區”一課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觀察自己身邊的社區生活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社區情境,讓學生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其中蘊含的德育內涵,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水平。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德育教學模式應該堅持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的原則,并在創新改革的精神下融入新型有效的教學方式。新型的教學方式貴在精,并且與教學實際情況相適應。為此,教師要不斷地根據新情況調整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