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帆,徐 東
(西華師范大學 學前與初等教育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雙性化人格指在保留本性別固有優點基礎上,積極學習異性同伴的性格優勢,克服自身性格弱點,促進個體身心健全成長及人格完善,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國內外學者關于雙性化人格的研究成果很多,雖然整體持積極態度,但也不乏對雙性化人格以及雙性化人格培養的質疑。
古希臘時期,對雙性化人格的研究就已萌芽。阿里斯托芬曾說:“第一,從前人類本來分成三種,不像現在只有兩種。在男人和女人之外,還有第三種人不男不女,亦男亦女。”[1]美國女人類學家、文化心理學派代表人物米德在1935年開始對新幾內亞部落進行精神和生理方面的雙性化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生理上的雙性化比精神上的雙性化更加明顯。20世紀60年代,羅西首次正式提出“雙性化”觀點,同時,他引入了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認為“個體同時兼具傳統男性和女性皆有的人格特質,是一種最適合人類性別發展的性別角色模式。”[2]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貝姆是世界上最早用性別角色測驗量表(BSRI)測定男女雙性化人格的學者,成為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學家。隨后,雙性化人格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熱門話題。諸多心理學家對此進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研究相對起步晚、研究少,大多借助國外相關成果及文獻資料進行研究。1996年,胡江霞第一次明確提出“因性施教”的教育方式。“因性施教”主要是指糾正傳統的性別偏見和性別觀念,縮小兩性人格差異,用教育打造健康的性別心理特征。[3]
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對人類而言,純粹的男性或者純粹的女性,無論是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還是在生物學的意義都是找不到的。”[4]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最早觀察到人類心理具有雌雄同體的現象,在原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anima(男人自我中的女性化部分)和animus(女人自我中的男性化部分)”的說法。“在心理學上,它是指一個個體既具有明顯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顯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強悍和溫 柔、果斷和細致等性格,按情況需要而作不同表現。”[5]心理學家岳曉東認為,在榮格原型理論中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男性和女性優質心理的特質,這樣自我才是完善的。其實,人類的潛意識中都存在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其中前者表現關懷性和交際性,后者表現獨立性和邏輯性。
貝姆將人的性度分為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種,她通過關于“壓力與遵從實驗”“善聽者實驗”和“自尊感研究”等實驗表明,具備雙性化人格的人有更積極的歸隱模式。[6]戈登B.F等發現擁有雙性化人格者和男性化者相較于其他女性化者以及中性化者而言,對父母和同伴的依賴性更低一些。[7]但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較之前不同的研究結果,如韓國學者金英姬針對學校330名教師(男教師136人,女教師194)進行性別角色認同類型調查,結果如下:第一,性別角色認同類型的性別差異顯著。男教師在心理健康和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高于擁有雙性化人格的教師;第二,實驗組教師的男性同一性分數顯著較高。
杜斌、陳淑欣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幼兒時期重視人格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體育游戲、角色游戲、文學作品、家園合作等途徑培養幼兒雙性化人格。[8]韓仁生、孫麗麗在探討兒童理想性別角色時提到,傳統的性別角色模式、家庭、教育、教材和大眾媒體以及兒童教育女性化是影響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9]陳劍梅在探討幼兒雙性化教育時指出了當代雙性化教育中關于刻板印象、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者性別方面的誤區。[10]姚偉、宮亞男在探討幼兒雙性化人格培養時建議適當提高幼兒園男性教師比例,增加男性對幼兒的影響力。[11]林超用榮格理論解讀幼兒雙性化人格理論及雙性化人格培養問題。[12]劉春瓊、王崢、王華對學校教育以及教師如何實施雙性化人格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13-15]綜上所述,國內已經對幼兒雙性化人格的培養以及影響因素展開研究。
1.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亦稱性別偏見,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概括,表明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它直接影響被評價者的思想、行為表現。[15]心理學研究發現,這一現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從古至今,大眾普遍認為男性要有男性特質,應該高大勇猛,且具有責任心、有擔當等特質;而女性要有女性特質,如善良、柔弱等。對于幼兒而言,過于絕對的性別刻板觀念只會限制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因此幼兒性別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2.教育者性別
我國的教育環境下,幼兒從出生到入學基本都處于女性中心的環境中。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及社會文化環境普遍認為女性更適合教師尤其是幼兒教師這個行業,這直接導致幼兒園中的女性教師占絕大多數。幼兒是天生的模仿者和觀察者,早期的環境和教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性格氣質的形成起具有重要作用。幼兒長期處于女性化教育環境中,可能會造成幼兒敏感等特點。另外,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影響,女性主要從事持家、養育等工作,幼兒主要由母親撫養,這更加重了女性教育傾向。
3.教育方式和內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待孩子都有典型的性別角色傾向。對男孩往往希望其成為有擔當、沉穩、獨立自主的人,對女孩則希望其可以成為善良端莊、溫柔的人。因此,在玩具選擇方面,男孩接觸到的多是汽車、飛機等玩具,而女孩接觸的多是洋娃娃、玩偶等玩具。在幼兒園中,教師對孩子進行評價時也具有典型的性別角色傾向:對男孩多以“好動”“勇敢”等進行評價,對女孩則多以“聽話”“懂事”等進行評價。
在母系社會時期,女人在家庭中處于主導地位。進入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私有制出現。為了爭奪剩余產品,戰爭出現,男人變為戰爭的主力,婦女在社會中的支配地位逐漸衰弱直到最終被替代。奴隸社會時期,尤其是商周時期為鞏固男性主宰地位,制定出一系列宗法倫理準則,使女性地位全面低落。封建社會后期,社會對女性生活、婚姻自由的壓迫達到了頂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一書中說:“總的來說,女人劣于男人。”亞里士多德認為丈夫是一家之主,要像“國民一樣統治妻子”,因為“女人是殘缺不全的男人”。根深蒂固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阻礙了雙性化人格培養的進程,而且已經延伸到學校教育中。在教材中兩性角色數量嚴重失衡以及教師對男女學生期待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下,學生自我期待學校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更加深刻,這也是培養雙性化人格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
打破傳統觀念,女孩也可以自信、勇敢地去完成一些刺激、挑戰類項目;男孩也可以耐心、細致地完成一些靈活、手工類項目。在幼兒性格意識形成初期,父母應對男孩女孩采取一致的撫養方式,盡量讓孩子較晚接觸到性別刻板印象。
父母雙方應當共同承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共同承擔家務勞動。父親在家里應積極與幼兒對話交流,指導鼓勵幼兒形成堅強勇敢、有擔當的品行;母親也要有自己的事業,讓幼兒體悟到女性生活工作的積極進取態度。
2.幼兒園教育
(1)教師準備
教師要有良好的性別意識,具備雙性化人格教育能力,并具備一定的訓練技巧。在對幼兒的評價及交往中,應積極采用雙性化教育。在科學活動中,看見男孩因為粗心沒有正確操作時,應盡量用言語進行引導,如:“你很聰明喲,如果你像女孩子那么細心就更好了。”看見女孩因為害羞不好意思回答問題的時候,應對其進行鼓勵:“沒關系,要像男孩子那么自信大膽就更好了。”教師要給予幼兒同樣的成就期待,盡量減輕社會對幼兒性別角色定型的影響,并幫助幼兒在體驗過程中完善雙性化人格。
(2)兒童讀物
父母和教師在選擇兒童讀物時,應避免選擇擁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書籍,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擁有雙性化人格的榜樣。
(3)游戲活動
在培養幼兒雙性化人格過程中,游戲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幼兒園應創設性別平等的幼兒園游戲環境,讓幼兒自主地選擇游戲,鼓勵幼兒參加傳統意義上屬于異性的游戲。其次,針對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哈里斯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理論,認為同伴群體對幼兒性別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并幫助他們建立不同性別的同伴群體,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合作、交流,讓幼兒不受限制地去體驗、感受,感知異性同伴的人格特質,進而深化對自身性別角色的理解和認同,促進幼兒自身雙性化人格的發展。
3.社會教育
大眾媒體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渠道,同時也屬于社會教育的一部分。應當倡導男女平等,消除“性別偏見”和“性別歧視”。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領域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大眾媒體也要盡量擺脫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賦予人物雙性化人格形象,以免誤導幼兒。
眾多研究結果表明,雙性化人格對人類身心發展的影響是積極的。20世紀80年代末,“雙性化教育”這一家庭教育新理念在美國開始流行。該觀點提出至今,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對其給予了肯定態度。雙性化人格為幼兒性格和能力的培養開辟了新的道路,它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從根本上打破了先天因素決定論的消極影響。傳統的先天因素決定論暗含一個偏見,即男性優越于女性。雙性化人格理念不但同時肯定了兩者各自的優越性,并且認為這兩者在同一個人身上可以兼備,都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獲得。未來的優秀人物應該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優秀特質,這就超越了傳統上對性別進行簡單二分的局限。
1.研究時間短,內容狹隘,理論支持不充分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學者,都僅僅依靠BSRI量表進行調查,沒有相對權威的理論和大量的實際研究支撐;還有一些研究者表示雙性化人格科學研究時間過短,靠現有研究成果就判定雙性化人格是最理想的人格模式,難免牽強。
2.沒有明確雙性化人格培養標準
雙性化人格強調的是消除傳統的男女兩性心理和行為差異,主張個體同時具有兩性的心理氣質,但把男孩女孩塑造得都一樣也無法達到理想的目標。對于“雙性化”的合理程度,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在今后雙性化人格探索中,我們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研究。首先,不單從心理學角度,也可以從生物學、腦科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多角度進行剖析,從而得出更多的研究理論。其次,對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綜合使用。不能單單從量表和自制調查問卷出發,而要運用不同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微觀上進行探討,還應加強在未曾涉及層次、內容方面的研究。最后,國內和國際間跨文化的研究還應深入。在研究對象上,應擴大人員范圍;在研究內容上,雙性化人格與其他更多變量之間的關系還應進一步挖掘。